第417章 荣归故里 亲眷不贤(1 / 4)

七月初八。

一早,王府后宅整备车马,一番拜别后,阿瑜和蔡婳分别登上了马车。

出府前,玉侬院子里的一名小丫鬟悄悄塞给虎头一只小包袱,并此地无银般的向同车的蔡婳解释道“里头都是些赵小娘子爱吃的零嘴。”

辰时,马车出府,阿瑜在城内汇合了母亲和婶母,车队粼粼出城,向西北方向行去。

出城后,虎头打开包袱一看,内里除了些吃物,还有一沓用红绸裹好的货票、一些散碎银子。

学堂一事事发后,虎头的小金库被阿姐一网打尽,手头上正紧玉侬姐姐私底下给她的这些钱财无异于雪中送炭。

可想到自己此时仍是戴罪之身,不免紧张的瞄了蔡婳一眼。

蔡婳斜倚在车内软枕之上,嘴角噙着一抹看穿一切的高深笑容看向车窗外。

也不知是真的没看见,还是装做没看见。

此次阿瑜省亲,车队中除了丫鬟仆妇,专职护卫的只有小满等几十人。

非是王府不重视阿瑜和蔡婳的安危,而是因为蔡州左近的强人匪贼早已一扫而空,方圆数百里内已多年未曾听说过拦路抢劫之事。

颍川县在蔡州西北四百里,一路上朝行夜宿,旅途果然顺遂平靖。

阿瑜的母亲谭氏,止不住的向妯娌程氏感叹,“阜昌九年,我带着阿瑜返乡,路上还遇见了劫匪,当年惊惧,至今记忆犹新啊”

程氏不由笑道“近些年淮北变化,日新月异,咱们都看在眼里,多亏了元章啊在这混乱世道,生生辟出一处世外桃源。”

“呵呵”谭氏矜持一笑,谦逊道“淮北能有今日,也不止元章一人之功呀,也赖将士用命、百官用心、百姓尽力”

这种高屋建瓴的话,从谭氏口中说出也不算违和,毕竟程氏夸的是她的女婿,替女婿谦虚几句,合情合理。

可话是这般说的,谭氏脸上那自豪笑容却暴露了她如今畅快的心情。

自打十几岁嫁给陈景彦,在蔡州的这些年,是谭氏人生中最为开心的日子。

一来,丈夫仕途通达,短短几年间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知县,青云直上为一地封疆大吏。

儿子同样颇为重用,已成淮北年轻人中的翘楚。

女儿得偿所愿,嫁与了自己挑选的郎君。

到了谭氏这个年纪,所求之事,不正是家里男子有出息,女子幸福安康么。

安静坐在一旁的阿瑜,闻听母亲又提到了劫路强人一事,没忍住露出一对招牌小酒窝当年哪里有劫匪哟,都是叔叔的坏主意。

昨晚,一番玩了人家不娶和娶了人家不玩到底哪个更恼人的讨论后,陈初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知错就改。

数度博大精深,阿瑜怨念大大消减。

再兼今日返乡,阿瑜的心情不由得明媚起来,看向车窗外,只觉那花儿格外嫩红、草儿格外鲜绿,世间万物都美了起来

车队初八离开蔡州。

三日后进入颍昌府界,蔡婳于当日与阿瑜分别,转西去往吴城,视察新近发现的赤铁矿。

阿瑜带上虎头继续北上,终于在七月十二进入颍川县界。

此次省亲,阿瑜一路上尽量维持着低调,却不料,颍川知县不知从哪收到了楚王侧妃返乡的消息。

竟连日守在县界旁。

十二日晨午,巳时,车队出现在众人视线中,颍川知县忙率公人吏员迎上前去,在车队前方大喊,“下官颍川知县杜尚意恭迎两位夫人、陈妃娘娘”

今次回乡没有当家男子同行,谭、程两妯娌下车与本地父母官交谈了几句。

寒暄中,这杜知县总会不时提两句陈妃娘娘,谭氏会意,笑呵呵招过身旁丫鬟,低声吩咐道“去请阿瑜下车,杜知县乃本县父母,阿瑜回了家,见上一见也好。”

一直待在车内的阿瑜,这才露了面。

可不等她走上前,杜尚意已率数十名县衙公人齐齐一个深揖,再次开口道“下官颍川知县杜尚意,拜见陈妃”

“知县大人,快请免礼。”

阿瑜知晓,杜知县能如此放低身段于县界迎接,并非因为她是颍川陈家女,而是因为她是蔡州陈家妇。

此时,她便代表了王府,是以,无论礼节还是态度皆不矜不伐,不蔓不枝。

少倾,杜尚意骑着大马亲自在前头开路,浩浩荡荡去往了颍川陈家祖宅。

这骑马功夫,是杜知县最近才紧急练出来的齐国官员皆知,淮北之地官员巡视、出行不许乘轿。

颍昌府虽没这规矩,但杜知县宁愿磨破后股也要改轿换马,自是为了向陈妃展示他虽不在淮北,可依然将楚王教诲记在了心间。

如此处心积虑的苦心,当然也有些效果。

至少,数次大声自报家门后,谭氏、阿瑜还真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回家路途中,谭氏隔着车窗纱帘,往前方望了一眼,不由对阿瑜笑道“这杜尚意,倒有些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