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们围着这个炉子团团转。
炼铁炉哎。
铁是百姓日常所需,谁家吃饭不要锅,干活不得用一两件带铁的家伙什,才能干得又快又好
可是铁也是很贵的,分家时候为一口锅打出人命的事都听说过,更不必说赵氏工坊在昌江县一家独大,打造出来的铁器卖得比外县的还贵许多,百姓对他们早有不满。
衙门前脚绑了被赵庆鼓动去闹事的铁匠和学徒,后脚贴了追缉赵庆的告示,将他勾结倭寇的罪行宣扬得人尽皆知,城中百姓十分吃惊,却没有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以为这又是一个官府侵占大户私产的借口。
于是赵氏工坊理所当然地被查封了。
查封之后,衙门派了一个师爷去将工坊里已经做好的铁器清点登记,清点完了,这些铁器转眼就被摆进了官店的店面,一问价钱,卖得可比过去便宜多了,于是也没人管的上从角落里传来的怪话,赶紧能买的都买了。
如今官店里放铁器的架子已经半空,这个炼铁炉起得正是时候
小封大人指挥众人准备得井井有条,没人问他一个武将怎么连这个都会的,虽然没有任何一个百姓眼中官面上的人物说过他是武将,私底下却已经有人“小封大人”和“小封将军”混着叫了,至于其他,就算哪天他腾云驾雾白日飞升,这些少年都不会感到奇怪。
只有那几个也被许可参与进来的民夫头子会想得多一些。在成为流民之前,他们在自己的家乡除了种地也学有一些家传手艺,才会听了一些传闻就去平原镇试运气,然后就被骗进匪寨差点做了奴隶。
被救出后,他们感念那位年少大人的恩情,也想为自己找一口饭吃,在那位林捕头带人来给他们记名造册时主动说了自己会干什么活,没几日就得到了安排。
安排不仅让他们有了暂时的栖身之处,吃上了饱饭,按后来增补的契书所说,他们还能从那座砖窑的产出里分一份红利虽然契书上说的工程也不知何时才能动土,他们现下还是只有一天一文的工钱,可再贪心就是不识好歹了,他们也是亲眼见到这座县城是如何在那两位大人手中既天翻地覆又稳如泰山的。
话虽如此,这个炉子还是很教人吃惊就是了,那一道栅栏能挡得住什么呀,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中炼铁,被人学去了怎么办
“只是看着又能学会什么”也有人不去多操这份心,“会烧这个耐火砖,还是会做这个灰石浆没学过的人连个灶都砌不圆,看看热闹就完事了。”
又有人小声说“耐火砖和灰石浆这两样,是小封大人教导我们做出来的日后我们会被官府收编成匠户吗”
做匠户,那可不是什么光明前途啊。
反倒是能将在昌江城学到的手艺带回家去,小封大人在上,他们这些流民不仅会制砖、砌窑、烧陶,现在连如何炼铁也知道了皮毛,再待几个月回乡,无论自己还是子孙后代就都能多一分保障了
前头说话那人又笑了,他又怎会不知道这名同伴在想什么
“大人能瞧上你再说吧。”
他轻蔑的眼神和语调让那人又羞又恼地低下了头。
前方传来了呼喊声,刚吃了早饭的几人精神一凛,走上前去,不论心里在做什么打算,该学的还是要学,谁不学谁是傻的。
既然诸项事物已经齐备,黄历也没说日子不好,迫不及待的少年们就开始在封深的指引下开始动手,堆料,点火,拉动封箱鼓风,呼呼的风声中,如丝如缕的火焰从炉膛内反透出来,勃勃热力从近一掌厚的炉壁向外发散,烘烤着近处众人的毛发,让他们汗湿脊背。
呛人的烟气从炉顶升起,随即又被不远处风口吹来的山风吹得四散。
随着日影移动,栅栏外张望的百姓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从炉膛里透出的火光越来越亮了,拉风箱的少年也换了两次,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有一拳大小的坩埚里的银块终于有了融化的迹象,众人也终于等到了小封大人回来。随着他的身影出现,人们原本因为等待而稍稍平静的心又重新激动起来。
由谁来开第一炉铁早已定下了,是一名因为伐木时救助了同伴而被选中的少年,他拿着还印有赵氏工坊记的长长铁钩,绷着脸,顶着热浪,让人看得着急地费力捅开了黄泥封起的出料口,刺目的亮光自内向外缓缓流淌而出,漫过短短的出料嘴,凝成一线,注入早已放置在下的坩埚。
数以十计的眼睛紧紧盯着那缓缓汇聚的炽热铁水,目光热切得简直像是看到了黄金。
竟然真的成了
铁水注满坩埚的那一刻,蹲守在旁的少年们再也按捺不住地跳了起来,发出喜悦的呼声,连站得更远的民夫都喜笑颜开,与有荣焉。
没有人认为这次功成是自己这些人的功劳,他们觉得自己只是照最可信之人的吩咐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成了是理所当然,不成才是他们蠢笨的过错。
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此时此刻由衷的欢乐。
无论是因为谁的指点,也无论他们能从中得到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