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 / 2)

光武帝刘秀 冀南一士 2161 字 2016-07-25

孔光说到做到,第二天就上书乞骸骨,力请辞去大司徒之职。太皇太后览奏,召王莽商议。王莽说:“大司徒年老多病,该当回家休养——太后当年准许臣之七叔大司马王根病退,今日亦当准许孔大司徒病退。”于是太后点头,准许孔光卸职。

弄走了孔光,其他的就好办了。于是王莽一改昔日的谦恭温和,在朝堂上开始疾言厉色,咄咄逼人,说现在朝中很多官僚人浮于事,敷衍塞责,拖沓懒散,得过且过,有负太后重望。对他看不惯的,甚至平时对自己没啥笑脸的,更是一个个点名批评,指责他们这事没弄好,那事有差错,弄得一干人等惶恐惊竦,如芒刺背。彭宣、龚胜虽然没被直接点名,但王莽斜着眼恶喇喇看着他们的样子更让他们难受。于是彭宣、龚胜,以及太中大夫邴汉几个老头私底下议论:“大司徒一退,大司马的脸色就变,这明显是在针对咱这几个老头子呀!现在孔大司徒走了,咱何必再呆在这儿看人家脸色,听人家呵斥?算了,少生点气还可以多活两年呢,咱也走吧!”于是也都以年老体弱为由,让书乞骸骨。

太皇太后一看几个老头同时乞骸骨,不觉有点诧异,就召王莽问是咋回事。王莽说:“其实臣也觉得意外,就找他们询问过了。他们说,其实他们早想告退的,只是见孔大司徒还每天坚持上朝,他们也就不好意思提出来。现在孔大司徒告退走了,他们才敢提出。不过以臣看,这也好理解,人的岁数大了,眼花目冥,精力减退,想干好而力不足,干不好又觉得对不起朝廷,只好告老求退。他们还说,等他们退下去了,换上一班有朝气有能力的年轻人,对国家更好。”

太皇太后一听,说的也是,人岁数大了就没恁大心劲,干啥都懒散。就拿自己说吧,现在不也是诸事厌烦,只求清静?要不是有俺这个侄儿总理朝政,像俺这老寡妇小皇帝,能管得了啥呀?算了,那些老头愿意退就退吧,以后让王莽领着一班年轻人,放手让他们干吧。

于是彭宣、龚胜、邴汉便都被恩准卸职。而几个不为王莽待见的,自知干下去不会有啥好果子吃,也都知趣地自动辞官。

但只有一个人不吃王莽这一套,这就是司隶校尉鲍宣。鲍宣素来刚直,见王莽把许多大臣逼走,就当堂质问王莽:“你大司马想干什么?这些大臣都是朝廷元老,国家栋梁,以前勤勤恳恳,现在也兢兢业业。而你却鸡蛋里面挑骨头,一个个将他们逼走,你大司马究竟要干什么?你莫非夹带着自己的什么私货?!”王莽不觉恼羞成怒,鼓爆着两个大眼吼道:“我夹带什么私货?我王莽对大汉的忠贞,全天下谁不知道?岂是你诋毁得了的?!那些人的离去,都是自动告退,太皇太后也恩准得了的,怎么是我逼他们?你信口乱说,任意诋毁,怎配做朝廷重臣?!”散朝后就去见太皇太后,心想我正想抓一个出头鸟呢,没想到你鲍宣先跳出来了,看我怎么治你!见了太后,就说鲍宣如此无礼,在朝堂上咆哮诋毁,全无大臣气度。还说,有这样的二百五倔驴在朝堂,臣今后还真的不好干事了。太后知道鲍宣是个好人,就是性子太直了点。但为了王莽以后能顺利管理朝政,还是下诏将鲍宣策免。

鲍宣被罢去官职,心想看王莽那个凶样,将来肯定饶不了自己,趁早躲他远点吧。于是带着老婆孩子,远徙到上党山中,到那儿开荒种地去了。

但王莽不光是打压,更多的是拉拢。除了提拔几个最亲近的人如王舜、甄丰、甄邯等填补孔光、彭宣、龚胜等人走后留下的空缺,他还不忘多少年前的“旧恩”。如当初的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等,这都是曾经在成帝和太后面前给自己说过好话的。现在自己有权势了,就得报恩人家。于是王莽乃奏明太后,对这些人加官晋爵,厚加酬赏。但戴涉已经去世,那就封给他儿子。王莽这样做,就是要给大家看——你们看,我王莽是个重情义的人,谁对我好,我不会忘记他,多少年都记着他的好处。但此前他对一部分人的罢免惩处也使大家不寒而栗——谁要是得罪忤逆了他,也绝没好果子吃。

大家不由想起了那句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于是满朝文武,包括各州郡的牧守令长、藩国王侯,争相巴结依附王莽,朝野称颂之声不绝。而王莽则把认为对自己最忠心的一干人安排到最重要的位置上——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另外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人陈崇等等,也都为王莽重用;朝廷上下,几乎都成了王莽的党羽。

有必要介绍一下王邑。因为在多年以后的昆阳大战中,王邑和刘秀是敌对双方最主要的两个角色,他们两个决定了新、汉政权的谁死谁活。当然那个时候王邑都四十好几了,而刘秀才二十七八岁。

王邑是王莽四叔成都侯王商的儿子,此时也就二十多岁。王莽重用他,一是当年四叔要将他的封地分给自己一部分,他现在也要“报恩”。二来王邑这年轻人也的确是个人才——虽然自己的那些从兄从弟大都是些纨绔子弟,但这个王邑是个例外,既聪明又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