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和那五个伙计推着粮车进了宛城,然后要转过几道街才能到达粮市,因为这个城池的确也不小。
其实在秦统一六国后,南阳的地盘并不是很大;虽被划为三十六郡之一,但它的辖县只有十三个,郡府宛城也只比一般的县城稍大一点。但是到了西汉,由于开始了对南方和东南的开发,宛城成了南北交通的枢纽,并带动了整个南阳郡经济的迅速发展,南阳的所辖地也随之扩大——由秦时的十三县增加为三十六县,郡府宛城也成为当时的“五都”之一(注1)。辖界扩大了,郡府又提升为都城,其城池规模自然也得像点样。后来经过数年的增筑扩建,宛城的占地大大增加,城垣的周长竟达到了三十六里;而且城墙高厚坚固,非常雄伟,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名城之一。
刘秀与五个伙计推着粮车进入粮市,在交了一干占地交易管理等项税费之后,便将五辆粮车一溜摆开,等着人家来买。
现在是秋后,各粮摊上除了卖稻谷、小麦之外,就是一些卖绿豆、黄豆、豇豆、黍米之类的杂粮摊子;还有就是卖枣子的,卖梨子的,卖南瓜北瓜的,也混杂其中。自然,卖炸糕、煎饼、米粉、馄饨之类的小吃摊子也要占个地方赚几个铜钱,整个市场还是显得热闹。而熙攘杂乱的人群中,当然少不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敲着手中的破碗伸着脏手向人家讨要:“大爷大哥给俩小钱吧!”而“大爷大哥”往往是“滚!走开!滚一边去!”之类的驱斥喝骂声。除了这些喝骂,更多的还是买卖人的讨价还价声,以及此起彼伏的各种吆喝声。刘秀几个人把粮车摆好,自然也少不了几声吆喝;平时很少大声说话的刘秀为了给姐夫卖上好价钱,竟也扯开嗓子高声地喊:“新下场的稻谷,看新下场的稻谷了啊!”
刘秀刚喊完,就有一个“顾客”凑了上来。刘秀几个人一看,不禁都泄气——原来竟是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端着一只破碗一边敲还一边念念有词:“是锥儿就出酒,是瓣儿就出油;高贵大老爷,就该出点钱。”念罢把破碗伸到刘秀脸前:“这位富贵哥,给俩小钱吧?”
伙计中有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不明白啥叫“出酒出油”,就对刘秀说:“东家,别给他钱,叫他说说啥叫‘是锥就出酒,是瓣就出油’!”
其实刘秀早已明白“出酒出油”是啥意思——大凡谷类这样的作物,一般都可以酿酒,而它们的小苗出土时是尖的,就跟“锥儿”一样;而豆类这些可以榨油的作物,它们的小苗一出土却是两瓣。作为庄稼汉出身的刘秀,对这个简直再明白不过。
不过天生含蓄的刘秀从不卖弄自己“懂得多”,只对叫花子说一声:“你快到一边去吧,别影响我卖粮。”
但是叫花子似乎要不到钱不罢休,又当当当地敲几声破碗对刘秀说:“这位富贵哥,您是不是也不知道这是啥意思?您要不知道,那就给我俩钱吧,我给你说了就走。”刘秀只好说:“酿酒的小麦、高梁小苗出土时是尖的;榨油的花生、大豆出土的小苗是两瓣。”说罢从布褡里摸出一枚铜钱,“当啷”扔进破碗里:“快走吧,别耽误我做生意。”叫花子抓起那枚铜钱攥在手里,向着刘秀树起大拇指:“嘿,这位小哥,又聪明又富贵,心地更好,老天准保您出人头地,洪福齐天!”说罢,又敲碗念词地到别处去了。
叫花子刚走,一个老头走上来,拿手扒拉着筐里的稻谷问:“这稻谷怎么卖?”
“二十钱一斤,大爷。”刘秀答。
“二十钱?人家都十八钱,你怎么二十钱?要价太高了吧?”老头抬头瞪一眼刘秀说。
“大爷,一分钱一分货。”刘秀捧起一把稻谷叫老头看,“大爷,您看看这稻谷,新打下来的,粒粒饱满,有一个秕的我一分钱不要您的。”又捧到老者鼻子下,“大爷,您闻闻这稻香,多新鲜呀,二十钱一点都不贵。”
老头摇着头说:“不行不行,还是太贵,我再转转去。”说罢转身就走。
望着老头走去的背影,刘秀高声说:“行大爷,您就转转比比看,要是觉得这儿合算就再回来。”
“嗯,好。”老头背着手哼哈一声便到别处去了。
刘秀只好又抬脸喊一声:“新下场的稻谷,看新下场的稻谷了啊!”
就在刘秀吆喝的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七尺六七的身材,头戴逍遥巾,身穿青丝袍,面如冠玉,三绺美髯,倒背着两手,迈着方步在人群中随意地看着两边各种各样的摊子。刘秀的“看新下场的稻谷了啊”似乎惊动了他,他便不由自主地向刘秀看了一眼。这一看不打紧,这人竟愣愣地站在那儿,盯着刘秀呆看。好一会,这人才缓步来到刘秀粮车前,问刘秀:“你这稻谷怎么卖?”刘秀答:“公平价大哥,二十钱一斤。”那人说:“人家都十八钱,你怎么二十钱?”刘秀说:“大哥,您看看这稻谷,新打下来的,粒粒饱满,有一个秕的我白送您了,您保证买不亏的。”那人低下眼去筐里随便扒拉两下,嘴里说:“嗯,果然是上好的新茬稻谷——你有几车?”刘秀用手指一下说:“这不,这五车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