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微风不定,骄阳蝉鸣。
两名小寺人搬着一桶坚冰,走入凤阁,正巧遇到李白垚出门,一个眼神不好,二人低头跨越门槛,谁都没有留意对方,结结实实撞到一处。
伤倒没伤,只是木桶倾斜,冰水洒到绯红官袍,浸湿了一大片。
两名十几岁的寺人见到撞了李相,吓得脸色苍白,赶忙跪地求饶,不停说道:“小的该死,小的该死。”
冲撞宰相,又将其官袍打湿,上面追究下来,肯定拉出去砍头。
大白天,李白垚如同睁眼瞎,只能眯起眸子打量对方,看起来更像是愠怒神色。
二人筛糠不止,眼泪止不住流出。
当看清对方是内侍省小寺人,李白垚轻笑道:“天气闷热,正求解暑之道,二位送来冰水解暑,恩情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功无过,快起来吧。”
两名小寺人不敢起,李白垚冲旁边凤阁里的通事舍人笑道:“阮晔,本相看不清楚,你将他们扶起,送冰之恩,不能仅仅是口中道谢。”
阮晔是名二十出头的年轻后生,出自于江南士族阮家,有股温文儒雅的书卷气,以宣正二十六年榜眼之姿进入凤阁,成为七品通事舍人。
阮晔从袖口掏出两枚半寸金牌,将二人搀扶起身,分别放入对方手心,笑道:“有劳二位酷暑之下送冰,小小薄礼,不成敬意。”
非但没受责,反而赠送金子,两名小寺人千恩万谢离开凤阁。
阮晔站在李白垚身边,恭敬说道:“李相,天地气交之际,冰水恐有寒气,需要换身衣袍吗?”
“不用。”
李白垚将浸湿的官袍放在烈阳下炙烤,缓缓说道:“西北防线的将士们,白日顶着骄阳厮杀,夜晚枕着寒冰露宿,我在想,从哪里能再挤出些银子,给他们添衣加肉。”
弱冠之年的阮晔一路过关斩将,高中榜眼,靠的可不仅是家族权势,从小便被冠以江南阮氏灵童绰号,经史子集无一不精,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又怎会听不懂李相的弦外之音。
阮氏是江南望族,自己又是阮家嫡长子,李相这番话,是说给江南门阀听的。
八大世家各自筹集千万两白银,填入国库,江南作为鱼米之乡,最为富庶之地,却抠抠索索一文钱都没出,之前忙着西北战事,无暇顾及江南士族反应,如今腾出手来,怎能不收拾这帮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阮晔深思熟虑之后,轻声说道:“下官回去后,给家父写封书信,将朝廷的难处说给他老人家,并召集江南士族族长,汇聚一堂,商讨如何共度国难。”
李白垚说道:“你负责户部和工部,清楚今年国库盈亏,西北战事不知要打多久,那八千万两填完其它窟窿,给到西北的寥寥无几,很难熬到年底,你写给阮大人的家书,要把困难写细一些,西北战况也要详尽道明,由你口中传过去,免得江南望族以为本相是在刁难他们。”
“喏。”
阮晔一本正经说道:“我会把运河停工以及西北灾民的情况,转述给家父。”
李白垚满意笑道:“江南士族忠君体国,你当记首功。”
一名主事慌张跑进凤阁,将两卷系有红袋的军事折递到李白垚面前,“李相,西北战报。”
战时,北庭和安西每日都由封疆大吏亲自起草,将军情一一报到兵部,再由兵部呈递凤阁,每天一封,雷打不动。
李白垚没去接,而是轻声说道:“阮晔,我看不清,你来打开吧。”
阮晔接过后,主事告退,清楚李相的儿子就在西疆,于是率先打开陆丙亲笔所写战报,看了几眼后,笑道:“李相,征西大捷,保宁军已攻破平岗城。”
李白垚霍然起身,夺过奏报,转身朝里面走去。
阮晔跟在身后,心里暗自泛起了嘀咕,李相以刚烈出名,曾在早朝怒斥圣人,入住凤阁后逐渐沉稳,成为八风不动的相国,这半年以来,阮晔还是初次见到李相失仪。
走进光线昏暗的政事堂,阮晔点燃粗如儿臂的蜡烛,借助烛光,李白垚认真阅读奏报,逐渐展开笑颜,当看到御史李桃歌身先士卒,凭借一己之力登上城头,诛杀叛将曹恕,眉头又逐渐蹙起。
李白垚哭笑不得道:“十年庶子无人问,一朝西行天下知,他的凶名在京城装不下了,很快会传遍大宁。”
阮晔笑道:“公子威武神勇,渐露峥嵘,此乃大宁之福。况且我听到关于桃歌的传闻,以憨厚和善居多,侠义满襟,并无纨绔习气,百姓都觉得李家出了名惩奸除恶的仗义公子,拍手称快呢。”
李白垚将奏报轻轻放到书桌,叹气道:“你还年轻,没有为人父,不懂这心里的难处。对待自己的孩子,既希望他成为人中龙凤,又害怕一路风霜将他志气磨灭,我那犬子蛰伏已久,出鞘便是杀人剑,当爹的天天替他捏了一把汗,睡觉都睡不安稳。”
阮晔轻笑道:“先贤名臣的成长之路大同小异,必遭受一番磨难,李公子洪福齐天,定能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