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还要让我给你讲解灵魂与心之间的关系,我这不是躺着也中枪吗?我可没得罪你们三位吧!”袁心蕊一脸无故地说。
“谁叫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呢!不像某些人不懂装懂。”龙薇又开始冷嘲热讽起来。
袁心蕊又怕龙薇的话激怒了她姐姐,只好说道:“灵魂观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原始宗教信仰经历了灵魂、精灵、神的发展顺序,灵魂观念始终是宗教的一个基本观念,灵魂的存在也始终是宗教的一个基本命题。他说:‘万物有灵论的理论分解为两个主要的信条,它们构成一个完整学说的各部分。其中的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另一条则是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高兴或不悦;于是对它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免地导致对它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怜悯。这样一来,充分发展起来万物有灵观就包括了信奉灵魂和未来的生活,信奉主管神和附属神,这些信奉在实践中转为某种实际的崇拜。’如果没有超自然的、不朽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自然的、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所谓宗教信仰本身。在一般意义上,所谓灵魂是指寓于存在物体的形体之中,并主宰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它是其所存在物体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和操纵者。”
“这也就是说,万物都是有灵的。”张其金说。
“你说得非常对,泰勒主张万物有灵观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先民们一开始相信人有灵魂,后来再延伸到认为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也有灵魂,进而形成泛灵信仰。之后,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泰勒说,在史前文化中,动物、植物和无生物常常都有‘灵魂’。‘在原始民族的范围内,一般的灵魂观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广度和前后一致性,动物具有灵魂的看法是人类学说的自然推广,通过大致相似的途径,便会认为树木花草皆有其灵魂,后来这种观念扩展至极端,认为无生命的物体也有其灵魂。’”袁心蕊说。
袁心蕊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像中国的道教就继承了古代的灵魂观,并将其发展为三魂七魄之说,并与其鬼神崇拜、修炼法术联系起来,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魂飞魄散”、“三魂七魄”、“勾魂摄魄”、“神魂颠倒”、“魂不附体”、“借尸还魂”、“惊心动魄”等等。
葛洪在《抱朴子·地真》中说:“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祇,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陶弘景《真诰》中宣称:常以本命之日,叩齿三通,心存再拜,而微咒曰:“太一镇生,三炁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摄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炼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华,左啸金晨,命我神仙,役灵使神,常保利津,飞行十天。”祝毕,心拜四方,叩齿三通,咽液三过。这是太上祝生隐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长生神仙。
这些修炼方法都是要制服魂魄,保命长生。
道教所谓的“三魂”,乃是指天魂、地魂、人魂,又称胎光、爽灵、幽情。
所谓“七魄”,乃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其名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张道陵在西蜀鹤鸣山,曾经给赵升讲说魂魄。张道陵说:“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脉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将至焉。旦夕常为,尸卧之形将其奄忽而谢,得不伤哉?夫人常欲得清阳气,不为三魂所制,则神气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萦,长生可学。”
正当袁心蕊接着要往下说的时候,袁心诺却抢先说道:“我国对‘万物有灵’的认识甚早,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古人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冒犯的,人类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灾大难。《史记·礼书》中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尚书·舜典》称舜:‘肆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左传》绍公元年云:‘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由此可见,万物有灵的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
张其金听袁心蕊姐妹说完之后,他思考了一下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