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朱允炆监国(1 / 2)

去大明扶贫 飞獴在天 2957 字 2个月前

退朝之后,朱允炆专门让人叫来兵部左侍郎齐泰,说道:“你今天表现很好,沉得住气。你有什么好的计策,说与本宫听听。”

齐泰见受了表扬,十分高兴,拍马道:“这都是太孙殿下平时教导的好。臣以为,今日朝会即使最后定下救援决心,但正如唐尚书所言,京城离胡毡城一万八千里,恐怕定远伯真是凶多吉少啊!”

朱允炆抬眼看了看一脸兴奋的齐泰,心中有了一丝不悦,问道:“本宫看你好像乐见定远伯全军覆没啊?”

齐泰虽然有点紧张,还是说道:“殿下,现在辽王手掌辽东、辽北两大都司,西域都司和天山卫兵马将士均出自辽东,定远伯郭骥一向视辽王为伯乐。臣实在是担心啦!”

朱允炆说道:

“担心这个有什么用!辽王叔如果有异心,仅凭从海路远征帖木儿的兵马就可以横扫京师直隶,有谁能阻挡?”

“你还是把心思放在西域善后上吧。定远伯那一万将士也是大明将士。驸马李坚有一点说得很对,如果定远伯此次全军覆没,会寒了军心,他日国家有难,还有谁愿受驱使?”

齐泰连忙说道:

“殿下教导的是。”

“不过,对于西域形势的了解,除了辽王和新王外,莫过于久镇西域的西宁侯宋晟。就在早朝之后,西宁侯又来了六百里加急,称此次新王西征时,天山南北尚留有十二营车兵和四营步兵共约八千人马转运军需,一旦有变,尚可应对一阵子。”

“西宁侯还说,新王迅速收复碎叶、疏勒和于阗三镇,主要得益于一个叫傅安的军师制定了一个分进合击之策。新王虽然身故,明军步骑主力尚存,再加上这个军师足智多谋,定远伯应能全身而退。”

“所以西宁侯和任尚书的意见一致,建议朝廷静以待变。”

听说久镇西北的老将宋晟也有明确意见,朱允炆心里这才稍稍心安了些。

过了一会,他又若有所思,问眼前的狗腿子道:“齐泰,你在兵部熟悉军务也好几年了,你的意见呢?”

齐泰说道:“殿下在朝上的决断十分英明,办好新王的后事,就是对西征将士最大的安慰。大明将士今后定当誓死效忠殿下。只是,臣觉得新王的后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的,但又十分难办。”

“有什么难办的!按照亲王之礼下葬就是了。”朱允炆见齐泰有些磨磨唧唧,有些不悦起来。

齐泰只好把刚收到的西宁侯奏报完完整整地说了出来:

“西宁侯还说,新王在胡毡城受伤后,一直昏迷不醒,后来从碎叶城南下伊犁时,突然醒来过一次,提前为自己安排好了后事,说是大丈夫以身许国,不必马革裹尸还……”

“他还留下遗言,让小妾红袖将其尸首就地火化,骨灰一半洒于伊犁,一半洒于辽东,说是死后也要做我大明东西两臂……”

“恐怕此时红?已经带着王爷的另一半骨灰前往辽东了……”

齐泰说着说着,也被新王尽忠报国感动得泣不成声,竟然忘了把这么重要的奏报呈给太孙。

朱允炆主动要过西宁侯的奏报,又仔细看了两遍,不由潸然泪下,喃喃说道:“守谦兄啊,你真是我大明皇室为国捐躯第一亲王。为弟一定让你极尽哀荣。”

晚上,朱允炆带着西宁侯的奏报,去看望病床之上的老朱,顺便请示为新王善后的事情。

老朱听了朱允炆的汇报,又把宋晟的奏报拿来亲自看了一遍,一边流泪,一边喃喃自语道:“铁柱啊,真不亏我朱家的好子孙,大明钢铁柱石,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有汝父文正当年血战洪都之风……大丈夫以身许国,不必马革裹尸……说得真是豪气……”

老朱说的铁柱是朱守谦的乳名,文正则是老朱的亲侄子,大明开国第一大都督朱文正,曾在洪都血战陈友凉,为老朱消灭陈友凉立下大功。

老朱垂泪了一会,突然对着在一边发呆的朱允炆吩咐道:

“孙儿啊,铁柱的尸骨虽然火化,但还是要以亲王之礼下葬,仪同秦王,立个衣冠冢,下葬之时,通知在京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

“朕要天下人看看,我朱家子孙是何等的英雄。朕还要让满朝文武看看,我大明亲王是如何守国门的。”

朱允炆连忙答应:

“皇爷爷考虑周全,守谦兄地下有知,定会感谢皇爷爷,满朝文武也不会再妄议皇爷爷钦定的亲王御边之策。”

“只是守谦兄的衣冠盔甲还在运送途中,定远伯那边战局如何,尚且难料。而且王兄的家眷大多留在了辽东,如何妥善安置,也需要和辽王叔商议。”

“所以,孙儿想再等一等,等辽王叔回话后,再一体置办。”

老朱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你想的很周到。铁柱一向和你十五叔亲近,虽为叔侄,情同兄弟。他的葬礼自然要和你十五叔商量。新王的爵位如何承袭,你也和你十五叔商量。”

朱允炆连忙诺诺应承。

老朱又问道:“听宋晟这奏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