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能真的一点遗憾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天不满东南,地不满西北,人世间就没有真正的完美,金尚无足赤,何况人生境遇?
当皇帝就没有遗憾了吗?不,李世民的皇位就是用大遗憾换来的,正是品多了遗憾的滋味,才千方百计地想要避免遗憾、想要弥补遗憾。
李世民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李泰早就心里有数,他知道这次东征对老爹的身体来说是个极大的消耗和考验。
可是没有办法,哪怕不让李世民去东征,就老老实实地在大明宫里养着,他的身体也好不起来的。
也正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太差了,李泰才下定决心要让他御驾东征,无论胜负输赢这都将成为李世民的最后一次出征了。
消灭高句丽这份战功是必须要写进史册的,谁不想青史流芳?这份功劳是足以把你一生的帝王功业渡上一层金色光芒的,谁会不动心?
李泰还年轻,要军功还可以等,李世民不年轻了,他错过这一次就没有下一次了。
为了成就李世民“千古一帝”的功业,李泰决定帮老爹完成两件事,一个是让高句丽在老爹的手里灭亡,一个是让老爹去泰山封禅。
高句丽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指日可待,这个李泰心里有数,仗已经打完一半了,比他预想的还要好很多。
这一次大唐水陆大军双管齐下,再加上火炮在战场上成了主角、太子的后勤供给充足,无论从战场形势上看,还是民心所向,抑或是攻守器械,高句丽都没有不败的可能。
算日子离搬师回朝也没有多远了,可是封禅这个事就不大好说了,李世民像是没有封禅的命,张罗一次去不成,张罗一次去不成。
这一次说什么都得成,李泰不允许再出一点点的纰漏,他当即写信给李治,让李治加快速度,早些把礼器备好,并且直接送往泰山。
李泰又写信给李世民,先是啰嗦了一堆什么家事国事都很顺遂之类的,后是叮嘱李世民要照顾好自己,最后跟他讲,封禅的礼器都已经送往泰山了,仗打完以后直接去泰山,先封禅后回长安。
治病的事,李泰插不上手,李世民那边不缺医也不缺药,他那风疾都是陈年旧病了,再说人的生命总有尽头,活神仙也没有长生之术。
打仗的事,李泰也插不上手,他能做的都做到了,其余的只能是听天由命,坐等结果而已。
李泰能做到的就是压缩时间,他担心老爹直接回京的话,怕是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封禅了,于是他就想出了个先封禅后回京的主意。
“哈哈哈哈”刚刚放下药碗的李世民就接到了太子的来信,他顿时来了精神,病当时好了一半。
看完信更感觉心情愉悦,有这么个得力的太子,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稳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打仗就是有底气。
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老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又提到了对几个皇子的安排,李世民甚感欣慰,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兄弟情上的亏缺,他最怕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儿子们也会走到手足相残的路上来。
李泰安排李治去洛阳做东都留守司,又不让他真正的掌权,既有东都之主的威名又不必担过多的责任。
有虚名无实权,用李泰的话说这叫重而不用,就是小心翼翼地扶上马再安安稳稳地送一程。
李泰安排李恪代掌府衙,代行京兆尹之职,既掌着实权又随时有可能被撤换掉。
有权力无名望,用李泰的话说这叫用而不重,就是既给发挥才华的空间,又替他挡掉别人企图在他身后站队的心思。
最不让他省心,也最不着调的李承乾,居然要造军舰出海游玩,李泰非但没有阻止,还给他发了个特别的通行证,并且送他一块随时可以在大唐任何一个衙门支取百两纹银的玉佩。
李世民的嘴角直奔耳朵后面使劲,就算是让他来安排这几个皇子,他也未必能做到李泰这一步,把国事、家事交到李泰手里是他最放心也最无悔的选择。
信的末尾李泰向他请示了一件事,宋国公萧瑀过世了,李泰让他的儿子萧锐继承了宋国公的爵位,葬礼也风光大办了,只是谥号没有定下来。
太常寺议定其谥号为德,尚书省议定谥号为隶。
李泰觉得都不合适,萧瑀这个人有品德高尚的一面,也有私心自用的一面,用“德”字做谥号,他不配。
萧瑀这个人确实有趋炎附势的一面,但也不能否定他还有刚直进谏的一面,用“隶”字做谥号,屈了他。
这事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李泰觉得给萧瑀定个什么谥号,还是应该让老爹定夺,毕竟老爹对他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
“嗯。”李世民轻轻地捻着信纸一角,双眼微眯,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提起笔来给李泰写回信。
谥号说白了就是对一个人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李世民认为这一定要以公正为先,必须实事求是才行。
李世民说萧瑀这个人性格当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他心胸不宽广、个性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