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领导们想着余家村大部分都是寡妇,养大孩子不容易,就别让人来祸害了。
可是谁能想到这下乡的知青越来越多,而且开起来完全没有让人回城的迹象,这和他们想的就来体验生活,过一两年就回去的情况完全不同。
他们也不能一个不给余家村安排知青吧?
这其他村的干部就算理解,但是时间长了,肯定也是有意见的。何况还有其他村里的人呢?他们也不会同意。
就是现在,都已经有很多人来反映情况了,要求他们领导公平处理。
而且这次下来的知青实在是太多了,一百多人,每个村都要分配不少。
所以这次,他们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给余家村也分配几个才行。
余大队长没想到自己的村里这次居然也会被分配知青。其实他们村大部分的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村里也就叶婶子舍得,让家里的孩子都去上学。
现在村里文化最高的,大概就是叶婶儿家的余美丽了。
对于来知青这件儿,以前看着其他大队的人期待苦恼,他其实有些期待了。尤其是听说隔壁公社就有知青帮村里开了小作坊,直接提高了大家的收入。
还有的在村里建了小学,方便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就在村里,让大家送孩子们上学也会容易一些,毕竟以前到公社走路就要一个多小时。
不放心不说,孩子也没办法在帮家里做事儿。
但是要是村里有学校,孩子们不用在路上耽搁时间,完全可以放学了帮家里干活儿,照顾弟弟妹妹。
他也很想要自己的村里也来一些这样的人才,只要有一个,他们村也有机会出头。
毕竟一个个的,真的都过得太难了。
像是叶小花婶子家和其他几家被评为烈士的还好,好歹有国家的补贴,加上家里人多,就算前几年艰难,现在孩子们长大了,那日子也好过了很多。
但是当初大部分被抓壮丁的人,都被炮灰了,死在哪里都不知道,别说庇护家里了。
公社的渝书记和陈主任看着欣然接受的余大军,心里很是欣慰,觉得对方很是配合公社的工作,十分不错。
不像其他的大队,一个个的想尽办法推辞,就算是知道推不掉,也想着和他们要好处。
余家村是好样的,不枉他们的照顾了。
想到这里,陈主任拍拍余大军的肩膀道:
“你放心,我会给你们村尽量分配条件好一点儿的过去的。这样就算是他们干活儿不行,那也可以自己花钱买粮,不会增加村里的负担。”
余大军有些高兴的道:“那就谢谢主任了。”
毕竟知青下乡,大家讨厌的就是他们干活儿不行,拉村里生产的后腿,最后还要给他们分粮食,别让他们饿死了。
余大军还不知道,自己这个村子,即将迎来一群卧龙凤雏。
毕竟家里条件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底气呗。
同样的,也意味着他们不会服从管理,因为不差工分这点儿钱。
而他们不努力干活儿,精力充沛,自然就要搞事儿啦。
而且家里条件好,也意味着他们不缺人脉,这也是原剧情里这些知青为什么能闹出那么大的事情的原因。
因为他们的报道,还有写信跟家里抱怨,不知情的人是真的认为余家村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孩子们受委屈了。
一个个的家长,自然是要跟着出力的。还有一些不明真相的正义之士,纷纷出手。
加上村里本来就是寡妇比较多,古往今来,寡妇门前是非多,更不要说寡妇村了,大家对于寡妇是有一些偏见的。
所以,对于知青们的指控,大家本来就信了七八分了。
加上村里的年轻人还站出来帮知青说话,大家的最后一点儿怀疑都没有了。
这样的村子,村里的刁民,都应该被批判。
所以几乎所有的报纸都都在讨伐批评余家村,知道真相的公社干部,已经被连累得革职查办了,完全没办法帮他们说话。
村里的人大部分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公社了,去过镇上和县城的都少得可怜。
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这个村里的年轻人们当时只想着讨心上人的欢心,完全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就算是后来知道错了,后悔了,可是这时候他们无论再说什么,已经没人相信了,大家认定了他们之前说的话才是事实。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村里也不是没有年轻人出去闯荡,但是当大家知道他们是红旗公社余家村的人,都会排挤他们。
就是同样是红旗公社的人,也一样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
后来一个个的,要嘛隐姓埋名,要嘛混不下去回来种地了。甚至连媳妇儿也不好找。
毕竟村里的名声坏透了,哪个姑娘愿意嫁进来?
因为作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