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爆火的销量(1 / 2)

北京终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往的人流丝毫没有受到大雪的阻碍,自行车的铃铛是马路上的主旋律,跟编辑部里沙沙作响的写字声相映成趣。

商店和市场里依旧是人声鼎沸,这个年代人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邮局和报刊亭前又一次排起了长队,对八十年代的人来说,为了买一本新书而排几个小时的队再正常不过。

不过今天对李永红和小兰来说有点不一样,她们今天排队是来买一本叫《当代》的文学杂志,肖卫国的小说《亮剑》已经正式发表,她们就是为了看《亮剑》才要买这一期的杂志。

那天编辑把自己见闻的关于肖卫国的一切都写在了《亮剑》的前言里,总编只看了一眼就决定原样发表,人民文学的期刊名就叫《当代》,这一期的杂志封面上直接写了肖卫国说的“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八个大字,为了这八个大字,就连打算买其他期刊的人都临时改变主意加购了一本《当代》。

杂志很快被销售一空,许多人都看到了那篇没有名家推荐的长篇小说,小说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看到编辑在前言里写道,作者本人还在前线为国作战,打电话的时候都能听到附近传来隆隆的炮火声时,许多人都被刺激的头皮发麻,这才是真正的战火中的青春吧。

现在有无数读者都知道,现在有一个真正上过战场的战争类小说作家,《亮剑》的质量也没有辜负读者的期望,不愧是战场上的小说家,小说写的战争场面不光真实而且精彩纷呈。

有国内文学大家在报纸上写了对亮剑的评语,洋洋洒洒几百字,结尾只用了四个字,不落俗套,读者们对这四个字深有同感,这本小说确实与其他国内的战争类型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一时之间又没有合适的形容词能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异,所以也只能用不落俗套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故事。

《当代》杂志现在还是季刊,刊幅毕竟有限,而《亮剑》的字数实在是太多,足足有45万字,所以今年最后一期的杂志上只刊登了最前面的十万字,明年《当代》打算改为月刊,后面的部分,刚好分为三期,作为杂志的压轴作品之一,相信有了《亮剑》的支持,明年改月刊的事情一定会马到功成。

富大爷李永红他们高兴坏了,这种来自于无数人心底的尊重他们也是头一次感受到,他们买了几十本杂志,见到特别熟的人就送一本,这下很多胡同里的人都知道了,原来写《亮剑》的那个陆岳就是回收站里的肖卫国。

这个刺激可相当了得,一时间许多人都变得有些手足无措起来,不是说肖卫国是个大混混吗。

之前听人们说他去前线当兵打仗已经够让人吃惊了,现在更是写了小说,成了文人,那以前混混的传言还可信吗。

难道是人们对肖卫国有偏见所以故意贬低他?应该是了,以前那么多人都说肖卫国是混混,但从来没有听人说过肖卫国做过什么恶事,字由心生,能在前线写出那么好的故事出来,肖卫国一定是一个有文化,有信仰的热血文学青年。

可以说,肖卫国用文字来伪装自己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就连某日报都引用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的话,官媒还点名表扬了《亮剑》的作者陆岳同志,说他才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榜样,无愧于他自己起笔名时说自己要作为五岳之后第六岳的信念。

而随着杂志的销量步步攀升,出版社里接收到预定一个季度只发行十二万份的期刊不到一个星期就卖断了货,打电话求购要求加印的数字一增再增,编辑部从上到下整天笑的合不拢嘴,最后编辑部决定试尝试他们社里的第一次加印。

这次他们打算加印30万册杂志,比要求订货的50万少了20万,毕竟他们没有过加印的经历,不敢冒太大的风险,如果加印的数量太多导致有剩余部分卖不出去,那剩下如此多的杂志可就成了压在他们头上的责任。

加印的新杂志油墨还没冷却就被发往了四面八方,读者们的来信也从全国各地雪花般飞往当代编辑部,再等下去编辑部里就要堆不下了,编辑雇了一辆三轮车驮着几大麻袋的的信件送到了回收站里。

一个人的信件要用三轮车才能送到家里,这种情况在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

天色已晚,把所有信件都搬进储藏间,看到富仁非常郑重的从编辑手中接过肖卫国的3600块稿费,赵云澜他们就骑车回到了大院。

赵云澜现在对肖卫国充满了好奇,一个人身上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迥异于常人的地方呢,那么赚钱的回收站,那么精美的四合院,又会造武器,又能写小说。

特别是回收站和写小说这两件事情赵云澜最是好奇,她记得她第一次和肖卫国见面的时候是和她哥哥赵云航一起去给肖卫国他们送旧衣服。

肖卫国那天请他们在全聚德吃烤鸭,那天吃饭的时候肖卫国就曾经说过,废品回收站干的好可能比飞行员挣得都多,他们当时没人信肖卫国说的话。

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肖卫国说自己的回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