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翼型战机来说,垂直爬升只是一种概念,更科学的叫法应该是大仰角爬升。要实现垂直爬升,需要产生足够的升力来克服飞机的重力。然而,即使是最先进的战机,其发动机推力也不足以使其在九十度的角度上爬升。这是因为在实际飞行中,有许多因素限制了战机的爬升角度。
首先,飞机的发动机推力和机翼升力是有限的。其次,空气动力学的限制也使得战机难以实现九十度爬升。在垂直爬升时,飞机需要面对很大的空气阻力,这会降低飞机的速度和升力。此外,飞机的机翼设计和控制系统也限制了其能够达到的爬升角度。
尽管战机无法做到九十度上升,但它们可以通过采用大角度爬升的方式来展示其机动性和敏捷性。‘大黄蜂’的安全仰角是七十七度,可以在每秒一千三百米的超高速下持续上升飞行几十秒,这项数据相比‘龙一’要差上一些,这也与其自重略大有直接关系,但是在众多战机中已是名列前茅。
陈飞没理会战机智能的疯狂警告,直接将拉升仰角到七十七度,持续几秒后,感觉战机状态处在正常范围,随即以一度的标准缓慢增加。
“这家伙疯了吗?”费萨尔眼看着‘lh号’向更高处飞去,一时间瞠目结舌。
在他的指挥下,二中队的三架战机伴随‘lh号’同时高速爬升。这是有意的战术配合,费萨尔要求四架战机始终要处在一个横截面上,不给‘lh号’变向的空间。因为大角度爬升持续的时间不可能太长,他能够通过感受自己战机的状态去判断对手的行动意图,在‘lh号’不得不改出状态之前,他的长机会提前改出爬升状态,由两架僚机继续紧逼,从而给费萨尔争取一击制敌的机会。
但实际上,二中队三架战机的爬升角度只能维持在七十度左右,根本不敢再继续拉升,十秒不到,持续包围对方的意图就成了笑话。与敌机的上升角度不同,速度也不同,哪还能形成包围圈,三名机师顿时乱了方寸。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飞行技术和平时的认知造成的,毕竟费萨尔等三人的综合能力还达不到顶尖试飞员的程度。
不仅仅是参战的那些机师们被震惊到目瞪口呆,就连此时此刻处在观战厅里的人们也是惊愕得哑然无声!这一幕实在太震撼人心了,现场竟然出现了一种大家连想都不敢想的奇特景象!所有基地中的空勤人员都需要一些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
然而这只是刚开始,‘lh号’在冲出包围圈后,并没有选择常规变向,而是做出了更加惊人之举。陈飞对战机的细微控制能力太强了,他看到费萨尔三人没跟上来,直接将战机拉到直立,显示屏上的机身状态在视觉上已经出现了负迎角。
‘lh号’在空中兀然停顿,在所有人的眼里静止后,随后一头栽向下方。战机失速了,以极快的速度在消耗高度。
进入失速,甚至是尾旋状态,在专业机师眼里都算不得什么惊险场面,但是‘lh号’的表现太让人意外,在所有人还都没想明白陈飞的意图为何,‘lh号’已迅速降落至低于二中队三架战机的高度。
直到这时,‘lh号’的姿态才发生变化,机头抬起,很快脱离失速状态,重新向上爬升。几乎同时,能惊掉所有机师下巴的一幕出现了,‘lh号’在上升过程中接连两次变向,以难以想象的小半径的转弯动作完成调头,并且出现在‘02号’战机的身后。
“我靠!我靠……这也能转过来???”
“这家伙还是人吗???”
“天哪!他这是要承受多大的过载???”
“……”
一声声惊叹此起彼伏,原本安静得落针可闻的观战室,因为这些惊呼声瞬间变得嘈杂不堪起来。有人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有人张大嘴巴,仿佛能塞进一个鸡蛋;还有人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身体前倾,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疑惑。
劳伦斯也猛地站了起来,双眼瞪大,脸上写满了震惊。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呼吸也变得急促,胸口起伏不定,喉咙里发出沙哑的喘息声。
此时,劳伦斯的脑海中一片混乱,无法理解刚刚所看到的一幕,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劳伦斯被誉为黑山基地新一代的第一高手,虽然有人不服,但事实如此。然而他飞行近二十年,从没见过也不认为有人能做到超越理论的极限转弯,而且是连续两次。
在震惊的冲击下,劳伦斯感到自己对飞行的认识被无情颠覆。那个年轻人在刚才的机动中至少承受了14g的过载负荷,也就是说当时他背负了相当于体重十四倍的重量。这个数字还是劳伦斯下意识有所保留,按照理论推断还要超过14g,但是他实在不敢继续想象,也认为绝无超过这个数字的可能。
各种思绪涌上心头,劳伦斯开始感到不安,或许是对事实的难以接受,又或许是换位思考后产生的恐惧,他的内心被矛盾和困惑所充斥。
那个来自龙夏的年轻人是血肉之躯吗?如果在战场上碰到这样的对手,简直不敢去想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