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朝廷多事岁华艰,国事纷纭惹人烦(1)(1 / 2)

水浒之小孟尝 汉松 2621 字 2个月前

当幽州与蓟州,其城头原本高高飘扬的辽国旗帜,被曾头市的旗帜取代后。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传遍四海八荒,在大宋朝野掀起了滔天巨浪。

各地茶馆、酒楼、市集,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对此事的议论,一时间甚至压过江南方腊起义的风头;毕竟幽云是几代宋人求而不得的白月光,如今被一股江湖势力轻松拿下,其噱头实不亚于金枝玉叶的公主下嫁给讨饭的乞丐,自然引得朝野热议。

大宋官家赵佶闻讯,亦是惊愕失色,当即召集兵部、户部、礼部等各部门官员,商讨对策。

时任礼部尚书的何执中惯会揣摩帝心,也深知幽云乃历代官家心头之痛,当即出列慷慨陈词:“辽国势弱,此乃天赐良机!我大宋应挥师北上,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雪百年之耻!”

此言一出,倒是引得群臣响应,眼看主战之声渐成洪流,户部侍郎却面色凝重,以一席冷静之言浇灭了大部分热血:“诸位大人言之凿凿,却未曾细思我朝现状。江南之地,方腊叛乱尚未平息,百姓疲于奔命,国库空虚,赋税锐减。加之童相率军南下平叛,已耗费国帑近百万两白银,户部实在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若此时再兴北伐,粮草军饷从何而来?”

户部侍郎的话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没钱”。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谁都明白,此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

由于童贯出征在外,朝堂上下几乎皆以蔡京马首是瞻,赵佶见蔡京稳如泰山,始终未表态,只好主动开口询问:“蔡相觉得该如何应对?”

蔡京闻言,缓缓步入大殿,不慌不忙恭敬地行了君臣之礼,开口答道:“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方腊才是心腹大患;至于曾头市,老臣也略有所闻,其首领曾弄乃白山黑水之女真人,于元符三年在凌州曾头市置下基业,久沐皇恩,当可归化,扶伏称臣。”

赵佶闻言,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起身来,双手紧握成拳,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颤抖:“好!好一个扶伏称臣!”

此时赵佶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收复幽云十六州后,他十二章纹的龙袍,头戴皇冠,祭天告祖,向先祖诉说自己收复失地的伟大成就,甚至连泰山封禅的场景他都想好了。

过了几息,许是察觉到自己失态,赵佶迅速平稳情绪,冷静过后,对百官宣道:“此事全权交与蔡相处理,诸位爱卿皆需倾尽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应和之声,蔡京更是躬身行礼,一脸郑重:“臣蔡京,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厚望。”

赵佶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深信蔡京既然言之有物,定是深思熟虑后才有此建言,为君者应适当放权,先前西夏大捷不也是如此?赵佶十分期待再来一次泰山封禅,好洗刷先祖被史官嘲笑的耻辱。

朝会过后,蔡京在百官的簇拥恭维下,淡定回府。刚一进府,管家便来通禀,会客厅已满,都是等着蔡京接见的官员。

蔡京无奈的看了眼管家递过来的拜帖,面色微沉,冲管家问了句:“怎么还有个高丽人?”

管家连忙点头哈腰的答道:“说是高丽变天了,来求封诰的。”

蔡京眯了眯眼,没好气道:“番邦小国,榨不出什么油水,先晾一晾。”

话毕,挥了挥手让管家先下去。蔡京则换了身便服,准备用膳,年纪大了,不吃点好的,实在没精力应付这些琐碎国事。

不多会,餐桌上便摆满了珍馐美味,从江南水乡捕捞的鲜鱼,到塞北草原放牧的肥羊,还有熊掌、燕窝、鱼翅等,无一不精,无一不细。即便厨子做得再好,蔡京每道菜也吃不到三口,浅尝辄止,事不过三。

用完午膳后,蔡京又小憩了半个时辰,这才开始接见来访官员。市井传言大朝会定不下来的事,往往小朝会里才有结论。这里的小朝会便是指的蔡京正在做的事。

蔡京率先接见了御史中丞王黼,毕竟是他的亲信党羽,这点特权还是要给的。

王黼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朝会上官家和蔡京的表态,让他心动不已,觉得上进的机会便在其中,因此退朝后第一时间便赶到蔡京府上,生怕晚了半步便错失良机。

王黼知道蔡京事务繁忙,不敢多绕圈子,直接道明来意:“下官愿出使幽州,招安曾弄。”

蔡京闻言,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反问了句:“将明(王黼的字),此去需费几何,又出于何所?”

王黼与蔡京共事多年,哪里不知会有此问,当即将早打好的腹稿供出:“今年的岁币还未动用,下官只需十万两。”

听到岁币二字时,蔡京老眼冒出一丝精光,心中更是对王黼赞叹不已,有了岁币这笔钱,可做的事那就太多了。

沉吟片刻后,蔡京缓缓说道:“太多,岁币乃目前朝廷为数不多可做应急之用的钱,多事之秋,将明该多多体谅官家的难处。”

王黼闻言,面露难色,小声问道:“太师,怎么也得五万两,再少了怕是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