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独食,是没有好下场的。」
「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那是人情世故。」
对于这几句名人箴言,王迪怎能不清楚
即便身为九五至尊,他也从未抱有借以皇帝之名,单凭自己一人去对抗天下人的愚蠢想法。
况且,像懒政、庸政、怠政这些体制内根本无法清除的毒瘤问题,放在啥时候都不会缺席,他也从没想过凭借严刑苛法酷吏便能将其彻底根治。
毕竟就连说一不二杀伐果断的朱元璋,都没能改变这种局面。如此明显的例子摆在这,王迪不会重蹈覆辙,步了太祖高皇帝的后尘。
既然砍脑袋的强硬办法难以达到效果,还容易落得个残暴帝王这种不好的名声,那他便以软硬相结合的方式,让处在高层位置的臣子们,自己逼迫自己好好干活,期待得到朝廷以及他这位皇帝的满意与认可。
不管怎么说,肉眼能见到的利益,就摆在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们的眼前。
朝廷给的,还不用担惊受怕不敢光明正大地用
此等好事,他们为何要拒绝呢
只要这些大鱼贪食咬钩有上那么一段时日,王迪再将针对文臣们的考成法放出来,他就不信了,这些人的心里就没有危机感。
就算他们心里没点逼数,下面四五品的官员们,眼巴巴的他们,面对这种利益诱惑,岂能不流口水
占着茅坑不拉屎,小心被人端了老窝。
至此,顶多五年以后,武勋有考选大典,文臣有考成法,何愁会缺能臣良将
到了那个时候,各地供养的藩王,便能动一动了。
该养,还是得养着。
不过得定下规矩,朝廷给了你们赚钱享福的机会,谁特么再贪得无厌敢去霍霍底层百姓,小心藩王称号不保被废为庶民,最终毛都捞不着。
如此这般,大明朝的政治体系,便能在海量银钱的支撑下,顺利摆平搞定。
反正在王迪看来,以一国之力,养活千儿八百个的特权家族,还是轻而易举的。
这样的话,接下来再有什么良政实施,有了这些人的鼎力支持,遇事掣肘的问题,还会存在吗
大明朝的皇权,也能在这种天下人众星拱月的守护中,万世不易。
而王迪的终极大目标,快活享乐一辈子,这不就轻松实现了嘛。
唯一让他担忧的就是,他有点搞不明白
这种足以令各方势力都能得到好处的政策,且不说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明君,为何就连洪武大帝还有永乐大帝这种有着雄才伟略的两位帝王,都没能看透这件事呢
除了眼光超前一点,王迪虽然嘴上一直在说超越历来的所有明君圣君,但他对自己的政治水平认知,始终还停留在一名普普通通急诊科医生的水平。
在他看来,就算贫农出身的洪武大帝,对海洋知之甚少,为了大明朝的初期稳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但永乐大帝时期的六次郑和下西洋,王迪最近这几日才知晓,自己是当局者迷,钻了牛角尖。
郑和下西洋真正的情况,并不像后世教科书上面写的还有历史老师口中讲得那样,每次朝廷组织的下西洋活动,都是“劳民伤财”或是“赔钱赚吆喝”的亏本买卖。
在他看来,要么是后世人的搞错了,要么就是自己身处的大明朝,和后世记载的那个不一样。
这几日宅在行宫内,除了玩小妮子以外,王迪是真真切切在为大明朝付出自己的汗水与努力。
翻阅了不少资料,再加上与杨蜜的深度交流,王迪心中已是相当清楚,永乐大帝对于远洋贸易的利润到底有多大,他心里绝对是心知肚明。
可以说,前三次郑和下西洋,算是熟悉道路与商贸情况。就算是在这种磕磕绊绊的情况下,依旧是稳赚了不少银钱。
后面的三次下西洋活动,随行的船队越来越大,深入西洋的路线也越来越远
每一次返航,可谓实打实地给大明朝带来了巨大利润。
否则永乐大帝在位期间,哪来那么的银钱去修缮长城卫所、疏通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建顺天府、南征安南、五次北征寇虏
更何况,永乐六年、八年、九年和十一年,大明朝各地还发生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疾病与瘟疫
就凭朱棣的雄才伟略,远洋贸易果真不赚钱的话,他绝不会仅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或是寻找建文帝而如此劳民伤财。
正因利润颇为丰厚,这才有了先帝宣德五年期间的第七次郑和下西洋。
虽说远洋贸易的利润,最终都落入了皇室的口袋里,引得一干文臣上梳称有碍观瞻,有伤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