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伟又开始了他和高振东之间发生了好几次的空对空对话,不过这次,娴熟多了。</br>而且今天这个,只是想开阔思路,院里是有一些想法的,来找高振东,是想集思广益,不是想解燃眉之急。</br>“还是个耐热的问题,大概要到1800~2000度,一次性使用,工作时间不长,可以依附到金属底材上,底材本身能耐温大概1000多度。但是有个问题是,工作在高温高压高速气体氛围中。”</br>看看,林连伟一气呵成,都成精了。</br>林连伟和他上头的陆工、型号总师,都估计到高振东猜到他们在做什么,但是估计归估计,他们还是不能敞开说出来。</br>反过来,高振东也知道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但是高振东也不能说出来。</br>不过至少这种估计,能让林连伟他们设计院这边,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清晰的描述问题。</br>这回不用继续玩儿猜谜游戏了,导弹的火箭发动机的尾喷管没跑了。</br>不过不知道他们的工作时间是多长,但是考虑到应该是红外格斗弹,那就不会长,基本上是按秒计算。</br>斟酌了一下现在可能有的技术,高振东一口就把答案说了出来:“钼、钨、钨银合金、钨铜合金、金属陶瓷或者石墨。”</br>至于碳-碳复合材料,这個时候就不用说了。</br>前面这些东西倒是勉强在林连伟的知识范围内,但是石墨这个东西就让他有点儿懵了。</br>“石墨?那不是碳么?这可是工作在高温高压高速气体中的。”</br>“没错儿,碳怎么了,金刚石不也是碳,它咋就那么硬?石墨在烧完之前,耐热性能可好了,你这不是一次性么?厚度做够了就行。”</br>想了想,高振东补充道:“多晶石墨就可以,这东西便宜,可以渗点硅或者渗点铜。不过更好的是热解石墨,用气相沉积法就能做。”</br>国内这个时候还没有热解石墨这个东西,是在60年代前期才开始研究,等到真正用到导弹火箭上,已经是70年代的事情了。</br>但是这不影响高振东就这么大喇喇的把它说出来,在材料这领域,他现在的情况,是可以说更多的一些东西的。</br>这些东西,完全超出了林连伟的知识范畴了,他傻愣愣的记下。</br>高振东想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如果工作时间长,那设计就复杂一些。”</br>这句话就很灵性,只差说“火箭发动机喷管如果是长时间工作的,那就要复杂些。”,实际上到这个时候,双方都知道对方知道了,但还是不能说,就很好笑。</br>高振东之所以知道这个东西,是因为作为资深军迷的他,前世在中二期的时候,为了和人在网上对线啥的,曾经买过一些军工专业书籍。</br>不过后来他在自动化这个大海里游泳差点上不了岸,那些中二的做法和想法,也就渐行渐远渐无书。</br>这其中,就有一本是公开出版的,讲火箭发动机设计的,神奇吧,在高振东前世,这些只涉及过时、基础的理论和技术的书都已经公开出版了。</br>不过那个时候的过时,放到这个时候可就不过时了。</br>高振东仔细看过这本书,他现在这个脑袋,记忆力很好,就是得回想一下才能想起来。</br>如果没人提醒引导,他是想不起来的,有点儿多。</br>林连伟老老实实把高振东每句话都记下,带着一脑门子官司回了单位,不懂归不懂,但是他还是觉得收获很大。</br>回到设计院,林连伟拿出这次的收获,和发动机负责人、型号总师沟通。</br>两人一看,嘿,高振东的想法还挺多,不愧是和材料打交道的人。</br>“钼和钨不合适,重量大,价格高。”</br>“钨银、钨铜合金我们倒是没考虑到,不过还真是一条路子,不过价格也贵。”</br>“应该是钨做骨架,银或者铜做发汗材料进一步带走热量的路子。”</br>“金属陶瓷可以考虑,就是烧制和附着也是问题。”</br>“多晶石墨?渗硅或者渗铜?这个看起来可以,价格应该也便宜,我们也曾经考虑过,但是没有这么明确。”</br>“嗯,对对对,一次性的,烧完就算了,只要烧蚀率稳定,那烧蚀带来的压力变化问题就是可控的。”</br>“我有同学在东北碳研所,我可以问问他们,有没有合适的材料。”</br>“你问问,噫?这个热解石墨是个什么东西?没听说过。气相沉积法?”</br>“我都问问我同学,他可能知道。”</br>两人说到这里,看着林连伟笔记本上最后一行字发愣,对视一眼,总师问林连伟:“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告诉他我们这是什么
第90章 高振东是特务!!(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