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真正的第一桶金(1 / 2)

商海弄潮 龙门己 2972 字 3个月前

望着两辆满载棉花的大卡车拉走,供销社棉花站上的人忍不住羡慕起来,外人不知道,他们可是知道,这两辆车至少有五万斤棉花。

一斤就算是一毛钱,刘三峰至少也能赚五千块,这才短短一周的时间啊。

几个人眼红的不得了,康细饼唉声叹气的,供销社的棉花收购站收来的棉花都是卖给雷泽本地的棉花厂或者纱厂,价格很低,一斤也就几分钱的利润。

康细饼在这里还要捞点回扣,这几年供销社效益差,发不下来工资,全靠着这个挣点钱呢。

而今棉花收不上来,手头没有棉花,卖个毛线啊?只能是干着急。

“有些人要发财,拦都拦不住,你看看咱们这里冷清的,刘三峰那里热闹的,哎。”有人酸溜溜的说着。

李东书道:“站长啊,咱们要不也加点钱?”

康细饼苦涩一笑,“加个毛线!刘三峰一块七一斤收购,咱们呢?卖出去的价格还没这个高呢,怎么加?”

“他为啥收这么高啊!”有人问了。

康细饼冷笑,“你问我,我问谁去!”

……

随着刘三峰收购价格高,支付现金不赊账,要求条件低等情况传出去,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给他送棉花。

这一天崔新成跟着父亲也从家里带着棉花送到刘三峰的棉站,望着这里的热闹,羡慕不已。

崔新成今年十八岁,初中毕业之后靠着家里的某个远亲介绍,到锅炉厂当了工人,结果那里的活太累,没干多久就回来了。

按照辈分,他算是崔东生的表侄子,称呼刘三峰为三哥,这小子头脑非常灵活,来送棉花的时候,看见刘三峰几个人忙不过来,连忙跟着忙碌。

一连几天过去了,他天天来这里帮忙,算是免费给刘三峰打工,刘三峰也照顾他,带着他蹭吃蹭喝。

崔新成心里是有想法的,他找了个刘三峰得闲的机会,向刘三峰吐露了心声,道:“三哥,我有个想法。”

刘三峰道:“你说。”

崔新成道:“是这,我没啥能耐,又不甘心种地,锅炉厂的活太重,那份苦我吃不了,你看……我……我能当个小贩,去远些地方给你拉棉花不?”

他一句话说出来,刘三峰顿时就明白了,“行,只要你保证棉花质量,我比平均价格高五分钱收你的。”

崔新成感激涕零,“三哥哟,我崔新成这辈子都记你的好,我这就下去给你收去。”说着便走了。

崔新成家境贫寒,甚至可以说穷的一清二白,但他十分好强,只是光好强也没用,兜里没钱啊。

他就找了一个合伙人,贾二羔子家大儿子贾冬青今年只有十六岁,小学毕业后,无所事事,天天在街上混搭,让他跟着跑腿应该没问题。

他找到贾冬青,贾冬青啥也不懂,随便被崔新成一忽悠,从家里拿了一千块钱,两人借了一辆三轮车下乡去了。

他们专门挑拣那些距离远消息闭塞的农村,上门收人家的棉花,而且价格压的很低,有些人觉得省事,愿意卖给他们。

一天转悠下来,也能收个大几百斤,加上崔新成在秤砣上做了些手脚,棉花总能多出一些,有时候一千斤他能多出五十斤来。

这些棉花陆陆续续都卖给了刘三峰,他从中挣些钱。

随着刘三峰收购站的名声大起来,每天来这里卖棉花的人海了去,外加上类似崔新成这样的小商小贩。

每天的收购量都在两万斤左右,几乎三两天就有两车棉花拉走,到了十一月份,卖棉花的又多了起来,收购的数量突破了三万斤……

实际上郑阿四的纱厂规模并不大,一年也才用一两千吨棉花,也就是两百多万斤,而且他还是陆陆续续的运转,眼看着纱厂里面的棉花堆积起来,郑阿四自己用不完,索性将手头的棉花买给同行。

刘三峰能赚两毛,他也能赚两毛……

就这样持续了半个月的时间,到了十一月中旬,棉花忽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每天来刘三峰这里交棉花的棉农都是从凌晨四点钟排队。

光这一天刘三峰就收购了近五万斤的棉花,他的门市部,外面的场地,堆积的到处都是。

郑阿四开着一辆rb三菱轿车风尘仆仆的回来了,前两天他押车去了厂子,顺便在周边各大棉厂,纱厂转悠了一圈,发现家家都囤积了一些棉花,数量虽然不多,但足够半个月使用的,成衣厂大量的布料已经堆积下来,估计两个月也用不完。

他意识到,今年的棉花从现在开始是个拐角,价格要落下来了。

当即,他将情况跟刘三峰说了。

刘三峰吸了口气,“那没说的,从现在开始咱们也降价。”收购的价格从一块七顿时掉到了一块五。

他这里一掉价,棉农们立刻转移到供销社的棉站去了,那里的收购价还是一块六,一毛钱的差价对于这些辛苦一年的人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康细饼一看,忍不住笑道:“看到没有,刘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