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这两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伐蜀的攻略,因为他清楚,这迟早是必有一战的,早做准备的话,魏军在主动权方面将会更具优势。
姜维的敛兵聚谷之计,看起来是无懈可击的,但邓艾却不那么认为,姜维的计划,是完全建立在汉中的三大要塞:汉城、乐城和阳平关必须要坚守住的情况下,一旦三大要塞被魏军攻破一个,那么汉中的战局就有可能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尤其是阳平关,那是通往蜀地的咽喉要道,也是联结汉中和阴平之间的枢纽,地理位置相当的重要,阳关平的得失,将会决定整个汉中战役乃至伐蜀之战的走向,所以,邓艾一直以来,对阳平关保持着密切的关注。
姜维在汉中防御体系之中,汉城与乐城都采用单将指挥制,蒋斌守汉城,王舍守乐城,唯独阳平关,采用的是双将制,设一正将和一副将守之,正将是关中督傅佥,副将是武兴督蒋舒,而且在兵力的配置方面,阳平关也是汉中诸围之中兵力最强的。
蜀军的兵力布防情况自然也是邓艾最为关注的,蜀军在汉中和阴平一带,驻防的总兵力达到了八万多人,其中汉中近五万人,阴平沓中一带,大约是三万人。
汉中的五万人,基本上都是益州军,这支军队向来属于姜维的嫡系部队,是姜维屡次北伐的中坚力量,此次姜维南调到永安,只带走了其中的两万人,其余的部队,则都留在了汉中。
前任的汉中都督是胡济,后来胡济因事免,被贬为了汉寿督,现在的汉中都督是右大将军阎宇。
阎宇以前是担任永安都督的,不过永安和汉中似乎没有法相提并论,汉中一直以来都是蜀国北伐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在这里,几乎集中了蜀国半数以上的军队,而永安虽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它与盟国吴国相邻,发生战争的概率非常的小,驻兵寻常不满万人。
阎宇攀附黄皓之后,背后有人给他撑腰,腰杆子自然也是硬气的多了,阎宇当然希望自己手中可以执掌更多的权力,而黄皓和姜维积怨颇深,经常地向后主刘禅进献谗言,希望由阎宇取代姜维在汉中的位置。
后来这个阴谋居然得逞了,姜维和阎宇的防区对调,阎宇顺利地成为了新任的汉中都督,而姜维则以大将军的身份进驻永安。
汉中都督府设在南郑,正好处于汉城和乐城之间,阎宇到任之后,本来以来自己可以大展拳脚,有所作为,但到达南郑之后才发现,汉中的兵力,都各有司职,而做为汉中郡城的南郑,居然是一座空城,根本就没有多少可以调用的人马。
这让阎宇大感诧异,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本来就是准备放弃南郑的,而阎宇对这个计划显然是毫不知情,到达南郑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完全被架空了,这个汉中都督,纯属一个空架子。
以前胡济在担任汉中都督的时候,由于姜维是大将军,一直驻守在汉中,所以胡济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尴尬的,他虽然挂着汉中都督的名,但却无法行汉中都督之事。
阎宇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要当汉中都督,就不能让姜维呆在汉中,毕竟姜维是大将军的身份,负责统领全蜀国的兵马的,阎宇和姜维共处一地,那还不得处处受姜维的辖制。
所以阎宇谋求汉中都督之位,就要想方设法地将姜维给调离汉中,这样才能方便他在汉中行使权力。
尽管最终阎宇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汉中都督,但到任之后才悲催的发现,自己还真就一光杆司令,南郑几无可调之兵,而蒋斌、王舍、傅佥等人又以执行姜维大将军的命令为由,拒不奉命,几乎让阎宇是气得吐血。
在永安的时候,虽然兵马不多,但全部唯阎宇之命是从,阎宇让他们往东,他们不敢往西,让他们往南,他们不敢往北,在永安,阎宇的话就是圣旨,说一不二。
只不过阎宇嫌弃永安的兵少权微,心中对汉中都督甚是向往,想想汉中都督可以指挥五倍于永安的兵力,那是何等的风光,但到任之后才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汉中都督只是一个被架空了的位置,空有官职,却无实权,底下的这些将领一个个阳奉阴违,甚至是公然地抗命。
但阎宇只是假节,并无处治这些官吏将领的权力,更何况,汉中的兵马大权都掌握在这些将领的手中,阎宇投鼠忌器,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了,所以汉中现在一直维持着一个奇妙的僵局。
汉中的五万兵力,两万在傅佥和蒋舒的手中,驻守最为紧要的阳平关,汉乐二城分别驻守着一万人马,由蒋斌和王舍分别统领之,剩下的一万人马,则分为十部,每部五百到二千人不等,分别驻守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以为游击之军。
其中留给阎宇的南郑守军,只有两千人,要知道南郑乃是汉中的中心,汉中郡的第一大城,姜维居然只留守两千人,摆明了就是要弃守啊,这让阎宇是郁闷到了极点。
现在他能调动的人马居然只有两千人,堂堂汉中都督,只有这么一点权力,真是岂有此理!
阎宇当然是心不甘的,但是凭借着他一个人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