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九章 人间客(2 / 3)

武夫 平生未知寒 5460 字 7个月前

针对,而是好似冥冥之中就有那么一股子气在拦着这些读书人再次高中。

其实若是有境界高妙的炼气士来到此地,大概会看明白,在天地之间,属于长坂郡的那缕文运,稀薄的几乎不可见。

其实这种现象,换一个老农都很好解释,就像是一块肥沃的田地,连续许多年都是大丰收,到了某年之后,开始没有收成,这都在情理之中。

依着他们的说法,是该让田地歇一歇。

长坂郡就像是这么一块田地,曾经洒下那么多读书种子,都开花结果,可总不能一直都这样才是。

不过长坂郡这颗粒无收的境地,要持续多久,没人能说好,是终大梁一朝都是休养生息,还是在某天,重新生机勃勃。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百多年来,早就

磨灭了这长坂郡的读书人心气,从百余年前开始,便陆续有绵延了数百年的书香门第,举家搬迁,离开此地。

随着时间推移,如今长坂郡里,剩下的书香门第,已经不多,而且大多破败,是因为搬不走而没想着搬走,而并非不想搬。

但实际上即便是搬出此地的书香门第,在其余地方,家中后生,也都没能高中,好似虽说人离此地,但根在此处,很难说真正和此地撇清关系。

后来又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说法,说是长坂郡的读书人不能高中,是因为和大梁朝天生相冲,想要改变现状,只能等大梁朝覆灭,新朝建立,才有逆转之可能。

但这种传言,实在是过于凶险,哪怕是有不少读书人是这般觉得,但绝不可能开口这么认为。

甚至于为此,州府那边对长坂郡的注意程度都高了不少。

驻守此地的郡兵,是别处郡城的一倍。

不得不防。

读书人看似手无缚鸡之力,但实际上在某些重要节点都占据了极重的戏份,当年书院建造,收拢儒教读书人,成为儒教圣地,虽和历代王朝的关系不错,但远没有到了如今这般的相融局面。

而推动此事的人,正好就是长坂郡的一位读书人,那人姓董,出自长坂郡董家,向当时的皇帝陛下上书一策,名为举贤良对策,也是此策一出惊动世间,那位董姓读书人被请进帝都,和那位皇帝陛下对谈三日,不分昼夜,甚至是同食同寝。之后那位皇帝陛下拜这位董姓读书人为国相,由他和书院协商。

当时的书院院长和这位董国相手谈数局,各有胜负,在手谈之时,两人激烈辩论,最后书院院长越下越惊,发出感慨,“天下读书人,我不在最前,只遥遥可见董相背影。”

要知道历代书院院长都是天下读书人公认的学问最高之人,但那一代的书院院长竟然会发出如此感慨,就足以说明那位董姓读书人的学问到底多高了。

后来那位书院院长甚至想要退位让贤,让这位从未在书院求学过的董姓读书人担任书院院长一职,但被那董姓读书人拒绝。

但在那个时候开始,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世间学问最高之人,非是书院院长,乃是这位董国相。

而后董国相治国一甲子,四海升平,世道太平,而后归隐,寿终正寝。

但在这一甲子中,这位董国相也留下过许多经典,其中出名者,诸如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至今仍被天下读书人视作经典。

那董姓读书人,更是被尊为董子。

而长坂郡的读书人,从此也家家立起那董国相的香火牌位,世代供奉,将其当作长坂郡读书人之中最出彩之人。

董家更是在那一朝,受尽恩宠。

陈朝读书不少,但也不算多,此等读书人几乎人人知晓的故事,才是第一次听说,但听过之后,也觉

得有些好奇,于是决定去那长坂郡的董子祠走一遭。

子祠是当年那位皇帝在董国相死后下旨建造的,是从北边新柳州运来的巨石,据说当时巨石运往长坂郡之后,以何地作为董子祠还让那位皇帝陛下犹而不决,但很快便有人禀告上来,说是巨石运到长坂郡东门之后十余里,便再也没办法前行,当朝皇帝立即认为这便是董子天意,因此在原地修建董子祠,每年拨款修缮维护。

之后王朝更替,岁月流转,龙椅上的皇帝换了许多姓氏,但此地仍旧没有皇帝毁去。

即便是不信鬼神的大梁朝,也对这董子祠表示了极大的敬意。

毕竟若不是董子当年壮举,如今王朝的读书人,大概不会选择出仕,而只会闭门深耕学问。

陈朝悄然来到董子祠前,抬头一看,这座董子祠,其实规模不算大,一座大门,不过能容两人并排进入,门上牌匾,董子祠三字,出自一位当时的书家,笔力不俗。

在前朝长坂郡读书人不少的时日,此地自然是香火鼎盛,尤其是每年要到入京参试之前,这里的香火是最好的时候,读书人络绎不绝。

如今时节,其实差不多也该是大梁朝的秋闱考生动身之时,这会儿这座董子祠却是冷清不已。

一座董子祠,等到陈朝走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