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浩缓缓合上手中那封赵敏所寄来的求救信时,他的眼神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紧接着嘴角便微微上扬起来,勾勒出了一道似有若无且意味深长的弧度。
此刻,林浩的心中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思绪翻涌不停。他暗自琢磨着:“照目前这情形来看,那位性情泼辣如烈火般的女子,多半是遭受了来自其家族方面的巨大压力,被迫要将自己许配给其他男子吧?毕竟像她那样个性鲜明之人,如果不是遇到了无法抗拒之事,又怎么可能会这般心急火燎地向我发出求援信号呢?然而话说回来,其实这样也好,因为当下这里的所有事情都已经快要画上句号了。而这周大叔啊,从今往后必定可以尽情地去品味荣华富贵带来的种种美好滋味,然后无忧无虑、平平安安地度过接下来的漫长岁月喽!”想到此处,林浩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了一抹欣慰之色。
至于这支明军将来会怎样茁壮成长、日益强盛,我觉得自己最好不要过度地参与其中或者横加干预。要知道,现今的他们已然比往昔更具实力,可以说是兵力雄厚、战马健壮。也许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顺利地驱赶那些元兵,重新夺回我们失去已久的中原土地。
再看看那位朱元璋,他身上散发出的龙气变得越来越浓厚而强烈,照这样下去,想必过不了多久,一个能够威震四方、名垂千古的明朝开国之君就要横空出世了啊!”想到这里,林浩的心里对于未来的形势满怀憧憬和自信。
其实,在这一路行来的漫长历程里,林浩在内心最深处也历经了数不清的思索以及利弊得失的权衡。针对这片广袤的天下到底该不该交给老朱去掌控治理这个问题,他不断地推敲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到最后他仍然悄无声息地做出了默许的决定。
需知,我等先辈曾对古时帝君作出如斯评判:“古往今来,堪当贤君之名者,莫出太宗李世民之右,而次者则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矣!”此语无疑乃对朱元璋才高八斗及身具帝皇之卓绝能耐的无上赞誉。
且以林浩之观点视之,其笃信老朱若登帝位,则必为完美无瑕之存焉。诚然,或于某几处稍有缺漏,然若以此些微瑕疵相较其所立之丰功伟绩,则宛如沧海一粟、不足挂齿也。仅需略略忆起昔日大明初立之时的困厄艰境,便可深切体悟到老朱所成之业的超凡价值。
想当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民生凋敝,社稷倾危。值此风雨飘摇之际,老朱挺身而出,率领义军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险磨难,终得扫平六合,一统江山。其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用兵如神,每战皆克敌制胜,令人叹为观止。
既登大宝,老朱更是励精图治,宵衣旰食,致力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同时,他还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确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此外,老朱重视文化教育,广纳贤才,提倡学术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在他的治理下,明朝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科技成果斐然,国势蒸蒸日上。
如此种种,足见老朱之功盖千秋,德被万世。虽或有小疵,然相较于其辉煌功绩,实可忽略不计。故林浩深信不疑,老朱若为帝,必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一帝,受万民敬仰。
说起那老朱家那些不成气候、碌碌无为的子子孙孙们啊,等我临走之前,必须得好好地给他们提个醒才行。可千万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把自己家的名声搞得乱七八糟的!
经过短暂思考之后,林浩急忙赶到周芷若所在之处,然后详细地跟她讲述了关于赵敏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林浩心里其实还暗暗琢磨着,周芷若听到这件事可能会发火生气呢。但是,当他仔细观察的时候,竟然惊讶地发现面前这个人居然表现出如此善解人意的样子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林浩立刻拿定主意,决定带着周芷若一起前往元都,去解救正处于艰难处境中的赵敏。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林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去找寻那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朱。当他站到老朱面前时,心情异常沉重,但还是毅然决然地递出了自己精心准备好的辞呈。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老朱满脸诧异与不舍。他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年轻有为的人,试图从对方坚定的眼神中找到一丝挽留的余地。但最终,在林浩毫不退缩的目光下,老朱只能无奈地点头同意。
于是,林浩毫不犹豫地转身,拉起周芷若的手,一同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明军军营。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仿佛融入了无边无际的天地之中。
与此同时,一直注视着他们离去方向的朱元璋,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始终无法落地。直到林浩和周芷若的身影完全消失在了遥远的天际尽头,朱元璋那颗高悬已久的心才稍微得到些许慰藉,他像是卸下千斤重担一般,长长地呼出一口浊气。
站在一旁的常遇春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脸上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他明白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