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王炸级别的毕业论文(1 / 2)

atbaatba之后的两天里,周瑞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论文实验上。

复大的设备还是很齐全的,虽然涉及大规模工程制备的部分,无法实打实检验完成,但设计思路对于周瑞来说没有障碍。

工程学大师化学达人“触类旁通工程学”“知行合一”,堪称王炸组合。

甚至还偷偷开了一分钟的大师时间,瞄了一下前世记忆里钙钛矿路线的只言片语。

虽然作用不大,毕竟短视频里能有什么真东西,更多的只是让周瑞确定了选题和方向,实干还是要靠自己这一世的积累。

各组实验的数据都在周瑞的计划之中,没有任何意外,按部就班速度极快。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验固然费时费力,但之后的分析、总结、阐述才是烧脑的时候,不过周瑞不同,只要实验数据顺利到手,剩下的内容只会更顺畅。

然后发给吴华民,让他改一下格式,就差不多了。

虽然主旨是解决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但这篇花费了不少时间,具有很强前瞻性和实用性的东西,他还是会投稿一下,韩子茵会作为唯一“二作”,通讯作者则是吴华民,就当做是改格式的回报吧。

两天后,周瑞完成了所有需要在实验室做的内容,将成型的钙钛矿太阳能板留样收好,然后又花了一天时间完成了文字内容,这篇远超“本科毕业论文”概念的东西就基本结束了。

东西发给吴华民,那些什么字号、什么间距、半角全角之类的东西,就交给他头疼吧。

顺带一提,这是一篇纯中文论文,周瑞不需要在国际学术界摄取什么声望和资历,只准备投稿复大的校内学术期刊。

但怎么说呢周瑞写出来的东西,学校自然会好好研究。

好奇周瑞毕业论文的人,可是大有人在。

吴华民改完格式,刚刚提交到学院,首先拿到手的,就是赵院长。

学院办公室里,赵院长捏着论文的影印版,带着老花镜逐行逐行的看。

关于钙钛矿晶体薄膜气相沉积法与大规模工程制备可行性的研究

国际惯例,名字越长,内容越水,但在周瑞这却不一样了。

赵院长细品了三个多小时,久久不能平静。

整篇论文非常的干,比塔克拉玛干沙漠都干,没有大段大段的背景介绍废话,也没有过多的引用东拉西扯,与现在灌水的主流做法截然不同。

哪怕是纯中文,理解起来也需要相当程度的基础知识,因为信息密度太大了。

赵院长年纪大了,看了三个小时有点头晕眼花,但还是强忍着又上网撸了一遍,国际学界相关领域目前的成果。

闭眼沉思了许久,然后拨通了周瑞的电话。

“小周啊,在忙么”

“还好,您说。”

赵院长斟酌了一下“那什么你的毕业论文,我看了一下。”

周瑞笑道“哦院长有什么指导意见”

“嗯可能发不了”

“哈”

周瑞皱了皱眉“咋就发不了了不是说纯中文也可以么我发个校刊也要写英文啊”

“不是中文英文的问题”

赵院长心说你要不要看看你写的是什么东西

钙钛矿的光电效应,是很早就被发现了,但有光电效应的物质多了去了,用其制作太阳能电池一直只存在于理论中。

目前最高的实验室数据,效率也才搞到了38,且没有大规模制造方法。

周瑞这个,成品效率297,不要说和之前的钙钛矿路线比,哪怕和主流晶硅路线,也拉开了近一倍的差距。

大规模制造,成本则只有晶硅路线的一半。

能源是要算经济账的,一来一回,经济效益就是四倍的差距,虽然在集中性、可调控性、广泛性上还是比不了火电,但在太阳能自身领域,已经是爆炸级别的技术进步了

且钙钛矿还是一种非常容易获得的自然资源,国内就有大量矿储。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篇纯“理论发现”的论文,而是带着一套制备方法的,哪怕大规模制造方法是周瑞“设计”而非“验证”的,也足够完备,有理有据。

让赵院长有一种我上我也能造的感觉。

周瑞的制备方法,做出来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准确的说是电池膜,轻薄可弯折,赵院长从里面看出了许多“四象材料”工艺的痕迹,正是周瑞最熟悉的领域。

也难怪周瑞选了这么一个课题。

一般来说,一种新技术都是先解决能不能造的问题,再解决怎么更快,更好,更便宜制造的问题。

但周瑞的“工程学”是他的最强项,再加上气相沉积法和“四象材料”工艺的关联性,他对于大规模制备的设计和构思,有一种“一步到胃”的感觉。

这都不是送进嘴里,是给送进胃里了,消化吸收养分就完事儿了

“伱这些东西有注册专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