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这才打开奏本,仔细看了起来。
这作本上面,也的确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消息。
或者说也有一些重要的消息,只是相比这上面的内容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是大同知府吴振,专门写给朱元璋汇报大同现在情况的奏本。
之所以没有用正式的公文,而是因为在这个奏本当中,提起的基本上只有一个人,又或者说一个人以及他身边的人。
那自然就是大明的英王殿下朱瀚,以及他的一些弟子们。
在这封奏本之中,大同知府吴振,几乎把朱瀚夸到了天上去。
如果光看这封奏本的话,会让人有一种感觉。
这大同的旱灾,全都是英王朱瀚,凭借一己之力生生扭转过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同府赤地千里,最缺的就是粮食。
可就在这种时候,英王殿下突然来了,不仅来了,还带来了他置顶的高粮价。
四两银子,一石粮食。
这个恐怖的粮价,当时的朱元璋听到了都震惊无比。
可最后所有人都发现,英王朱瀚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高昂的粮食价格,让那些粮商们,拼了命的往大同府运送粮食。
截止于这封奏本发出的时候,大同府已经彻底不缺粮了。
能在这种恐怖的旱灾之下,让大同府不缺粮,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活人无数了。
而且事后有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按照大同现在的灾害规模,如果不是朱瀚,将粮食的价格界定在四两银子。
导致大同府的粮食过多,商人们互相竞争,导致价格抬不上来。
否则的话,就算是涨到五两,甚至是六两都很有可能。
之后,朱瀚的难民营之策,又安抚了逃难过来的大同难民们。
跟以往,把难民们丢在城外,任其自生自灭不同。
朱瀚实行的以工带振之策,几乎是在大同府外,生生的建造了一座新城。
百姓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不是朝廷的施舍。
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吴振也不知道是不是兴奋过度。
竟然写的格外的详细。
甚至,连大同府外的那些难民们每日吃的什么,都列了一个单子出来。
朱元璋看着都有点儿傻眼,每天都有肉,这还是难民的生活
当年如果他们每天都能吃到肉的话,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参加什么义军吧
最后,大同知府吴振还感慨了一句“难民们的生活,比之府城百姓还略强一些。”
难民的日子,过的比普通的普通百姓还好。
哪怕朱瀚是朱元璋的亲弟弟。
老朱也十分清楚,自己这个弟弟究竟有着什么样逆天的本事,他也有点儿不太相信这些话了。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