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九章 风疾(1 / 2)

说起来

若不是陕州刺史刘野突然上呈了这份牓子上来,朝中的大臣,包括皇帝,都不知道,太子竟然不动声色,随手就把漕运的事情给解决了,刘野在信中言辞慷慨,“三月下旬,太子巡幸陕州,欲解三门砥柱之患雷震隆隆,神门之下横飞龙。自此,湍流虽急,然砥柱已除,过往商旅再无舟船破害、船碎人亡之患。”

我擦,这家伙,就不能写点人能看懂的什么雷震隆隆,神门之下横飞龙,不知道的还以为李承乾在做法呢,但刘野确实也只能是这么写了,因为他具体也不知道那些都是些什么,太子殿下也不跟他解释,他知道也是只知道先是要在石头上打孔,然后在石中放入什么东西,像是一小块包裹,不过却是长条状,这些东西之后会发出如雷震般的声音,然后,这世间再坚硬的石头,都会在顷刻间被震碎。

这东西实在是太牛逼了,饶是他活了这么久,却是从来都不曾见过这种东西,不过,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重点了,他若是把这些都说出来,岂不是在说自己无知,他这份牓子,最主要的作用,还是来报喜的。

当刘野的这份牓子送到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四月中了,然而,就是这么一段时间,明明李承乾的牓子应该可以更快才是。

事实上,刘野也是特意比太子的牓子要慢了两天。

再加上,走的又不是特快加急派送。

结果

当他们收到刘野的消息的时候,太子这边,这牓子似乎还没有给他们发过来。

李承乾不是不想发,只是,被夭夭阻止了而已。

跟李承乾道,没必要这么急。

而且,还要把自己完成的事,说得再微不足道一些。

毕竟,一做出点东西来,就去邀功,你是小孩子吗

李承乾听后,认为很有道理,所以,直到皇帝发来消息,问他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

李承乾这才把事情的经过给说了一遍。

巨石之患虽说是解决了,然而,漕运的效率毕竟没有因为这样,就提升了多少,只是降低了沉船的危险罢了,如果说以前十艘沉了八艘,那么现在,就是可能十艘最多只会倾覆两艘,并不会有刘刺史说的那么夸张,所以,他们还要继续对这道狭窄的河道进行开凿,只有把这河道中的狭窄之处,真正拓宽以后,如此一来,方为彻底杜绝后患。

夭夭建议李承乾这么写,而李承乾写完,也是不解地问道“但是听太子妃这么一说,那我们如今岂不是真的半点功都没有”

夭夭便道“怎么会没有呢,至少,殿下已经降低了沉船的可能性。”

皇帝收到回信,见李承乾丝毫不居功,也是十分高兴地向身边的大臣道“我不用担心太子在外面会不会做得不够好了。”

确实

如今的太子殿下,比以前沉稳了不少。

就是有一点

皇帝好像又忽略了,那就是,为什么太子老是不喜欢正面回答他的问题。

他每次问十个问题,最后太子发回来的肯定只回了四个,连一半都不到,比如说,刘野说的,这个雷震隆隆,神门之下横飞龙是怎么回事太子就没有正面回答他。

然后

皇帝又不得不再次写书一封,去问太子是怎么回事

李承乾这才有些不情不愿地把夭夭给供了出来。

当然,说的基本上还是客套话,说什么太子妃是十分好的贤内助,在这边帮到了他不少,但是具体帮了什么。

谁都不知道。

皇帝收到家书,都喜欢拿去跟皇后一起,这一看,他便不由得抱怨道“我为何总感觉,太子越来越有敷衍我这个父皇的意思。他应该知道,朕想知道的不是这些。不过你还别说,这信上还写的夭夭挺好的,感觉就差一点,就能超过皇后你了。”

皇后听完了以后,也是笑了,说道“难道这样不好吗”

皇帝便道“不是不好,而是,前一段时间,才听说了夭夭所做的荒唐事,现如今,太子写这么一个东西出来,是不是有点写的太过了。就差说,除了你,这世上就夭夭最好了。”

皇后此时也是不得不为夭夭辩解道“不过夭夭这孩子,的确给人的感觉不一样。现如今,太子也在信上说,夭夭时刻以太子妃的身份提醒自己,认错态度良好,那即便之前是可能有一些误会,不过,也不是不可原谅。”

说到这里,皇帝也是觉得有些可惜,若是此时他们也能去东都,那就一五一十,什么都知道了。

只能说今年,估计又是一个酷暑。

接下来,皇帝也是时候找个地方避暑了。

“皇后觉得,今年夏日我们去哪里避暑为好”

李承乾不回去,皇帝就出不来。

只能在辰都周边找可以避暑的地方。

不过

其实也不是绝对的,毕竟从辰都到东都,轻车简从,最快也就几天,皇帝想来还是可以来的,只是,大臣们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