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自己没有私心是站得住脚的,继续坚持自己之前的提名就行了。所以,这第三次提名,几乎只有先头坚持支持户部官员调任新衙门的和之前没开口的朝臣出来提名。
九皇子系不敢开口,那不是由得太子系发挥吗再这么下去,海贸衙门就算单列由中书省下辖,他依旧要变成户部之中书省分部了。九皇子就着急,但是急也没用,还得保持风度。
当然,新设衙门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如果还搞成户部中书省分部,太宗皇帝也不会满意的。而且,林如海既然都下决心不抓海贸这块的利益了,自然也不会去担这个名分。树大招风,未见得是好事,林家所求,不过是太子顺利登基,家族平安而已。
于是林如海举着笏板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既是海贸衙门由中书省下辖,则海贸大臣应当由吏部另举,皇上定夺更为合适。微臣觉得翰林院侍读贺文实大人为官清廉,品行正直,学识丰富,且出身泉州,熟悉海贸,适合担当海贸衙门主职。”
林如海此言一出,百官震惊。这是林如海要将已经吃到嘴里的海贸大肥肉吐出来
但是转念一想,百官也明白了,在百官被太宗皇帝当众打脸之后,林如海再吐出到嘴的肥肉,那是多么大公无私林大人是不会吃亏的,经此一役,林大人只会越发得太宗皇帝器重。
老狐狸的意思就是他挖了个坑把人埋了,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说我是个好人,你都找不到话反驳。人家的手段光明正大了。
又说林如海举荐的贺文实这个人,还真合适去海贸衙门任职。首先,贺文实进士出身,学识能力不缺;但是贺文实乃是寒门士子,虽然入了翰林,也做到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但是在京城的根基浅,以前一直不大受重视。也是因此,贺文实之前从来没有被谁拉拢过,是真正的清流。
贺文实时来运转要从被林如海借调到户部整理新账目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林如海从翰林院、御史台借的都是些在本部院不大受重视的边缘人才;这些人才卯足了劲想搏一条出路。
后来结果,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就是这帮人统计户部旧账的时候,把勋贵人家欠这朝廷巨款的事情捅上了大朝会。
虽然清积欠的结果很美好,但是过程还是有很多艰难阻碍的,当然,参与清积欠的众官员也都立了功。除了林如海功劳最大,率先还银的贾敬、贾赦等人记了功劳外,贺文实的功劳也相当数得上。
照道理说,立功当赏。但是贺文实就尴尬在他的职位引不起吏部尚书或者太宗皇帝注意,他又无关系人脉替他保举说话。
再一个,清积欠得罪的人家实在太多了,林如海作为仕宦之家,太子妻弟,妻女出个门,黛玉还受刁难呢。贺文实一贫民士子,得罪了许多人,谋哪里的缺都有阻力,所以功劳是有,但是依旧在翰林院做个尴尬人。
太宗皇帝对林如海这个提议也是满意的,证明林如海大公无私啊,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没有想霸着海贸这块肥肉不放啊。就算有人要说贺文实也是林如海一系的官员,都没人信。
林如海和贺文实,也就贺文实借入户部的时候共事过一段时间,两人的师承、派系不搭边儿,实打实的林如海入京之后两人才认识的。林如海统共进京三个多月,能有什么私交举荐这个人,除了觉得此人合适,都想不出别的理由。
太宗皇帝对贺文实是有印象的,只不过做天子的日理万机,平时也轻易想不到他一个从五品的侍读上来,林如海在大朝会上一提,就不同了。太宗听了林如海的提议,点头道“此人我倒记得,确有几分才干。”
然后太宗又问吏部尚书,贺文实此人如何。
太宗都说贺文实确有几分才干了,今日朝会的氛围又这样,吏部尚书还能怎么说,就实话实说“回皇上,臣以为,贺大人论才干堪任此职,但贺大人此时官居从五品。若海贸衙门设在中书省下单列,海贸大臣至少得是正二品的官职,贺大人若从从五品直升至正二品,恐难服众。”
本来么,吏部尚书此言有理,但是贺文实掌管海贸衙门,总比全是户部过去的人好吧,因此九皇子一系的态度微妙,吏部尚书这话居然附和的人不多。
这时候,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任人唯才,倒不必拘于品阶。况且,现在只有一个设立海贸衙门的设想,具体官职官阶尚未拟出来。待得官职官阶定下之后,再看贺大人适合安置在哪个职位,更为妥当。”
太宗皇帝点头道“如此,吏部先拟出海贸衙门的官职、官阶,此事容后再议。”
其实,新设衙门这样的大事,都是先各方利益争夺完成了,再草拟章程、品阶,最后试行。也就是说,这次大朝会之后,海贸上的大饼瓜分完了。贺文实成为最大赢家,简直是躺赢;户部收获颇丰,九皇子么,损失惨重。
次日,九皇子去长康宫请安,都没敢和小钟妃密谈太久。毕竟,昨日大朝会上天子先试探、后发怒的事,证明太宗皇帝对儿子和臣子都起了疑心。加上昨日朝会上,九皇子系的司马昭之心暴露无遗,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