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三大产业的排序,还是有道理的。最基础的还是第一产业。有了第一产业维持一个国家国民的生存,然后才能谈第二产业让国家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锦上添花。”李衡提起粮食时,也不得不承认农业种植的重要性,一点不比工业差。
欧洲不少地区因为战争导致第一产业的崩溃,空守着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也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大量的民众饿死。
在还没有发展到用机器化大生产可以大规模解决食物问题前,农业始终坐着第一产业的交椅,哪怕是非洲最为落后的国家,没有一点第二产业的影子,依旧能维持着原始古老的第一产业,维持着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生存延续。
之前李衡还觉农业种植挤占了不少工业发展的资源,但现在他也不得不承认对现在的东联国来说,种植业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就像后世第一号文件总是与三农问题有关,赵易在建国前后首先抓的也是农业问题,首重粮食。
于是,先锋军捏在手中的砝码不止是橡胶,还有粮食。靠着丰产的粮食,完成了一系列的兑换。
这个年代,粮食可以说是无价的。
一口粮食说不定就能救一条命,更不用说300万吨粮食了。
在二战前,东南亚就是著名的粮食出口地,是世界上稻谷的主要出口产区。
后世经常陷入贫困和动荡的缅甸在二战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出口国,在三十年代,仅仅这一个国家年稻谷出口就高达300万余吨。泰国二战前的出口也常达一百万吨,排第三位的越南也是百万吨级的。若不是受到战乱影响,在先锋军如此重视的情况下,东联国粮食出口再翻倍都没问题。
不过,稻谷进口却有些问题。
欧美国家甚至是大量的殖民地主要粮食还是小麦玉米等,以稻米为主食的主要集中在亚洲。
之前东南亚稻谷的进口国中有日本这样的大户。
日本本来就粮少人多,在大量发展工业化后,粮食自产率更是严重不足,在没有侵略华夏前,粮食不够,不得不靠进口维持。
抗战爆发后,日本人靠抢掠华夏和棒子国就能维持大部分了,才使得东南亚粮食出口回落。
这种不考虑别国民众死活抢掠来的“进口”粮食,在41年的时候,曾高达436万吨,不止弥补了平常年份每年至少一二百万吨的粮食进口空缺,还让平时吃不饱饭的普通平民也受益匪浅。这也使得这些得到了部分实惠的日本平民更加拥护日军的侵略。所以要说日本普通民众无辜,先问问他们吃了多少华夏的血汗粮。这些带血泪的粮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华夏人。
平时,小气的日本人是不舍得花大量资金进口粮食,就算大量进口,普通民众中也很多是吃不饱饭。所以东南亚的稻米进口除了日本外,华夏和印度也是两大进口国,但两国政府是没多少财力支撑进口的,主要靠民间自发的交易。
先锋军对粮食交易却控制格外严格。
这年代粮食就是战略物资,不得不慎,先锋军顺手就把对印度和对日本等国家的粮食出口给封死了,就算是对华夏民间粮食交易也施行了管控。
在战后,先锋军更是顶着国内外不少人的唠叨,对日本粮食出口进行最严格的管控。
日本在45年秋,受到美国有针对性的破坏,全国稻米只收获了不到280万吨。原历史中,已经受到战争影响,只有约战前产量的三分之二,稻米产量也有587万吨。这都给日本带来了大饥荒,更不用说现在这不足一半产量了。加上其他粮食作物,收成也不过才刚刚三百多万吨左右,而在42年,这个产量还曾超过了一千万吨。
45年的冬天,日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
没有粮食进口。
美国人没那么大方。他们在二战中大量伤亡,比原历史伤亡还要大。对上就算扔了原子弹都让美国人出了次丑的日本,美国上下之前还在仇视宣传,还没有拐过弯,哪里会给廉价的同情
就算资本家们喜欢粮食卖出高价,欧洲市场也比日本受欢迎多了。有欧洲和苏俄市场,美国大农场主们暂时也不需要多考虑日本,而且日本人主食是大米,一开始寻求进口的对象也是东南亚地区和印度等。
菲律宾听美干爹的,爪哇岛上自顾不暇。英国也急需大量粮食,就算多余的也运去欧洲捞好处,印度不止出口不了多少粮食,还因为战争的影响而急需大量的粮食进口。
之前遭受了大饥荒的孟加拉人,在能吃饱饭的种种传言带动下,大量迁移向了加尔各答附近的西孟加拉地区,并准备以加尔各答为都建国了。二战结束并没有使得印度地区安定下来,反而愈发动荡,乱世逼近,各邦富豪贵族纷纷屯粮惜售,让印度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粮荒。
印度人买米都买不了多少,哪有精力救济日本人华夏更是始终粮食不足,就算有粮商积粮,也不会在这种敏感时期当汉奸卖给日本人粮食。
唯一能救日本人的先锋军也整天哭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