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敏吃完面开始跟阮晓峰和王秀红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以后的打算,听后阮王二人都对鞠敏佩服不已。
“我俩要是有你这脑瓜子现在生活肯定会好不少”王秀红懊恼的说道“我们最开始来这边也是在厂子里打工,攒了点钱就寻思租个铺面干点儿啥。你瞅现在,不管赚多赚少都得交房租,光这一项花销就够我俩受的了。要是我们一早也想到整个摊子哪儿人多去哪儿卖吃的赚的多还能省下租金多好啊。”
说实话,他们现在的店面还真的不如整个流动的小餐车合适呢。地理位置不好,店面又小,一进来黑咕隆咚的给人的感受也不是很好,再加上阮晓峰也没有让人吃了还想吃的手艺,众多因素加在一起让他们小面馆的生意始终不咋好。
“你们这店啥时候到期你们要是觉得整个流动的早餐摊子合适的话咱可以一块儿干。一起出摊也行,轮流出摊也行,咱就往人多的路口一停,香味儿飘出去还怕没人来买么”,鞠敏信心十足的说道。
一起出摊就是三个人做东西,那可以多整几样,早餐样式丰富也是吸引客人的一种手段。轮流出摊也不错,一波早上出来卖早餐,一波晚上出来卖晚餐或者宵夜,只要一个餐车就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
说实话,打一开始鞠敏就想有人跟自己一块儿干。首选当然是林德志,他是本地人,对这里比她了解,真要有什么事儿他出面解决也比较方便。可惜林德志不想干这个,他觉得在自己兄弟家的厂子里干活儿也挺好,没有必要改变。
林德志不干,拉上阮晓峰夫妻一块儿干也挺好,三个人多少有个照应。
阮晓峰和王秀红对视一眼,很明显都觉得鞠敏的提议很不错,不过他们没有马上做决定,而是对鞠敏说道“这是大事儿,我们得商量商量才行。你先留个电话,回头我们给你打电话。”
当然得商量,他们要是马上答应鞠敏心里还得犯嘀咕呢。反正也不着急,现在还只是一个想法连餐车都还没有呢,慢慢想慢慢商量呗。
左右面馆也没有其他客人,三个人就坐一块儿聊了许久。
阮晓峰和王秀红问了不少屯子里的事儿还有跟他们关系好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鞠敏据实已告,心里却始终有一个疑惑阮晓峰为什么不跟她打听阮家的情况呢
王秀红是嫁进来的媳妇不提也就不提了,阮晓峰不应该一句都不问啊,毕竟家里还有爹妈呢。
久别重逢,可以聊的话题很多,不过很显然这个疑问不适合现在问出口。鞠敏也倒没有那么八卦,左右是人家的事情,以后关系更近他们想说就说不想说拉倒。
从面馆出来天都快黑了,走回出租屋天完全黑下来。林德志已经下班回来,正坐在椅子上看电视,见她回来只道“不要浪费时间啦,在厂子里做工多好,你赚的也不算少。你知道你一走厂子里又要招人,生手上工很麻烦的。”
鞠敏本想跟他分享遇见老乡的喜悦,闻言什么都不想说了,只轻“嗯”一声便去床上歇着了。
躺床上拿出手机看一眼,这才看到鞠灵给她发的信息。
无奈的笑一笑,鞠老三同志可真是不让人省心啊。
她打电话给鞠灵说道“其实我觉得咱爸就是被人说怕了,总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现在才总干这些招笑儿的事儿。回头我给他打电话说说他,你也别老跟他生气,他和咱妈都不容易。”
鞠灵很听大姐的话,马上应下来,又问鞠敏白天干啥去了怎么不回信息不接电话。
之前答应阮晓峰和王秀红不乱说他们的事儿,可跟自家小妹提一嘴应该不算乱说,于是稍稍犹豫之后鞠敏就把今天见到阮晓峰二人的事儿跟鞠灵说了。
“那还挺好”,鞠灵开心的说道“我和二姐一直担心你在那边连个相熟的朋友都没有怪没意思的,现在好了,遇见老乡没事儿可以多走动走动,就算最后不一起整早餐摊也能当朋友。”
挂电话之前鞠敏再三跟鞠灵强调不要跟爸妈说阮晓峰他们的事,怕他们跟村里人唠嗑的时候说漏嘴。
转天正好有大集,鞠灵借了周芳的自行车去赶大集给鞠文启买皮鞋。
大一点儿的村子每周固定一天上午都有自己的集,不过规模不算大,根本没法跟乡政府所在村子一周一次的集比,所以大家都习惯管这个集叫大集。
每周来赶大集的人非常多,来大集摆摊子的商家也非常多,镇上的一些店铺也会开车拉货来摆摊。
赶小集不一定能有卖皮鞋的,不过赶大集肯定就有卖皮鞋的。
上次逛大集还是去年的事儿,这么长时间不来集市的规模又扩大不少。打头是一辆大翻斗车,车沿儿上三面耷拉着花花绿绿的布,一个大喇叭放在车头上,一遍又一遍的循环播放着布的价格。大概因为便宜,围在这儿的人很多,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力军。
再往里面走,第二个生意火爆的摊位是卖衣服裤子的。跟前头卖布的一样都特别随意的搭在车沿儿上,想要什么样式尺码颜色就自己去扒拉,只要动作不过分老板根本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