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破百万(1 / 2)

新民印刷厂,车间内。

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一批批巴掌大的书籍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这样一座车间,每天可以生产出10万册一角钱丛书。

李杰首批印刷的只有数理化三个系列,剩下的语言类科目他并不打算出书,像英语、语文更多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单纯的思维类训练,对于提高成绩的用处并不大。

小学数学一共10本,初中代数4本,几何2本,物理2本,化学2本,每本印刷10万册,首批印刷总册数共200万册。

以新民印刷厂的产能,一个月的时间足够将200万册装订完毕。

因为生产的数量特别巨大,每本书的成本被压缩到了极致,平均下来一本书的成本只有5分钱。

虽然生产成本只有定价的一半,看起来利润能有50,但是扣掉渠道费之后,每本书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80年代初,民营书店的数量极少,整个图书销售市场几乎被新华书店所垄断,在民营书店还在小打小闹的时候,新华书店的全国员工人数高达7万多人,绝对是图书市场的巨无霸企业。

和它类似的还有邮政,就是号称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哪怕在偏僻,也会有邮政存在。

7982年,新华书店从京津沪三地书店截留2000多万的利润,用以发展老少边地区的网点建设,数遍全国,只有新华书店有能力将销售网络铺遍全国。a

一角钱丛书因为定价的足够便宜的缘故,不仅进入了新华书店的图书销售推荐目录中,而且排位还相当的靠前。

同时,李杰在议价上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最终,每本书的供货价比原先预想的要高出一分,七分的供货价,给李杰留下了2分钱的利润。

根据去年的统计局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在校生数据,81年全国各地的在读小学生数量高达14亿,而初中生的在校人数仅有4000多万人,只有小学生的零头。

高中生的人数就要更少了,只剩下700多万,大学生的人数就更加夸张了,全国所有的高校生加起来也只有100多万。

统计数据非常直观的显示了全国教育的现状,越往上人数越少,绝大多数学生读完小学便辍学了,小升初直接少了一大半,只有18初中生会选择初升高,考上大学的人数大致与初升高的人数相同。

但是,即便如此,只要有10的小学生购买一角钱图书,销售类也是极为恐怖的,考虑掉复购,随便算算就是几千万册的销量。

两个月后,一套定价极其便宜的教辅书在全国中小学生群体中活了起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创下了最高单册销量破百万的销售记录。

一角钱丛书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引爆了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抢购狂潮

一角钱价值几何

两个鸡蛋,一斤米,一包丰收牌香烟,两根油条,5盒火柴。

但是现在,一毛钱却能买到知识,在华夏人普遍望子成龙的心理下,一角钱丛书的出现,犹如天降甘露,那些以前舍不得花钱买书的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

各地的新华书店不停地向总店发来库存告急电报

加印

加印

疯狂的加印

新民印刷厂由原来的两个车间生产,变成了全厂全力生产,在钞票的鼓励下,工人们分为三班倒,24小时马力全开。

三班倒,24小时全力生产,在这个年代可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只有上级派发下来的紧急任务才能看到这种景象。

一角钱丛书的生产,压根就不够级别。

工人们之所以愿意加班加点,主要还是因为荣誉,一角钱图书风靡全国,让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用上辅导资料,而这些书,全都是他们生产出来的。

正是因为这种荣誉感,方才令他们心甘情愿的加班。

一角钱丛书的火爆也引得无数人眼红,单册月销量破百万,哪家出版社不眼红。

可是它卖的太便宜了,一毛钱,即便把成本把控的极严,卖出一本书的利润也不过一两分。

盗版、抄袭,只存在于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而一角钱丛书则不然,有实力、有关系、有资本的出版社看不上这点蝇头小利,累死累活一年多赚个二三十万块钱。

何必呢

有那个时间多出几本外国名著,更少的工作量赚到相同,甚至是更多的钱,它不香吗

看得上的书商却没资金、没实力、没渠道,只能望洋兴叹,眼巴巴望着一角钱丛书继续火爆全国。

一角钱丛书夸张的销量让无数人惊掉了下巴,首当其冲的便是新华书店总局,当总店收到各地统计上来的销量,统计员的第一反应便是难以置信。

然后,这个夸张的销量迅速惊动了总经理王一安。

王一安从事图书出版工作数十年,在一角钱丛书样书送来之前,他就认定,这本书会火,但是他没想到,居然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