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主旋律,我们现在很多人拍电影,喜欢拍主旋律,因为大家爱看了,可是实际上呢这类的电影真的他们拍的比过去的好吗未必吧网络上很多以前被大多数人不屑一顾的主旋律电影,现在的口碑却慢慢地开始上升,为什么因为时代不同了啊”李易笑着也颇有些感慨地道。
过去那些主旋律电影,其实真的有那么多槽点吗或许有,但是现在的这些主旋律电影,大卖的主旋律电影,真的就没有了那些槽点吗
其实还真不是
只是因为就像李易说的那样,时代不同了
当观众开始看腻了时下的主流的主旋律电影,那么就该给他们换换口味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时代的“主旋律”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比如民国,比如清末民初,等等,可以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拍了,有太多太多的文章可以做了。
就如同影评人对黄飞鸿三部曲的解读一般。
“为什么黄飞鸿三部曲被越来越多的影迷追捧,甚至奉为经典
窃以为,是李易导演将各方面的因素、主题都完美地都熔于一炉,亦庄亦谐,亦雅亦俗,可以娱乐,又不失严肃。
他用电影的形式来探讨华国传统文化、思想、人性、宗教、信仰、人生价值等深刻的哲学议题,可谓博大精深;难得的是又同时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可以吸引有着猎奇心理的大众之余,更足以让众多编剧们汗颜;无论是怀着娱乐的心情的消遣式的影迷,还是本着研究的态度的解剖式的影评人去观看,都会忍不住爱不释手,拍案叫绝。
壮志凌云,男儿当自强,狮王争霸三部曲在炫目好看的拳脚招式,激动人心的打斗比拼之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窃以为李易导演是在借着这个系列电影表达了他自己的历史观,表达了他对晚晴华国在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时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可以说,李易导演的黄飞鸿系列有着比一般黄飞鸿电影有着更为严肃的内核。
他的看法有别于历史教科书上传统的论调,尤其在对待西学东渐,中学西化同时也包含着西学中化的过程的问题时,他表现出了更为谨慎与科学的态度。
或许是因为港岛曾经在鹰国殖民统治下长达一百多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等方面都与内地有较大区别。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并的李易导演,或许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维逻辑也会有所不同,对晚清汉洋杂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嬗变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故在看待西方文化时便能摆脱极端的民族情绪,站在历史的立场上,秉持更加公正、客观的态度。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易对那种极端民族情绪渲染下的机械爱国主义的批判,借黄飞鸿对其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打击。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系列,更成为第二部的思想主题与情节发展主线之一。第二部一开始,黄飞鸿、十三姨与梁宽一行就碰上了白莲教徒街头游行。
白莲教诸人因不懂十三姨拍照的相机为何物,以为是妖女携魔物作怪而欲捉拿她。黄飞鸿因此而和他们交上手,几招过后就看清其本质,斥为邪魔外道、装神弄鬼。在影片后段,与陆皓东直捣白莲总坛时,一向温文有礼,在打斗中拳让三分的黄飞鸿满脸愤怒,下手毫不留情。
其实白莲教就是在映射当时的庚子义和拳,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列强,保家卫国,企图拯救已烂入骨髓,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但是相对于史书上以宏观视野记载的民族大义与爱国义举,电影却深入历史生活,从微观当中发掘出了其中的爱国情绪狂欢下的迷信与非人道的残酷。
“人道主义无关政治、国籍与文化之别”,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信念,让人看出了其中的荒谬之处。白莲教教众,在影片中甚少主动出击与列强军队战斗,反而是屡屡骚扰教堂、医院,屠杀外国手无寸铁的传教士、医生与老弱妇孺,甚至是连“洋狗”也一样烧死。黄飞鸿虽然痛恨列强,他们的入侵使得中华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但是他却一再出手,从白莲教的火把与刀口下将在华的洋人解救出来,这仅仅是因为“人道主义”的情怀。无论如何,生命是最宝贵的,滥杀无辜的行为,哪怕是举着为国为民的旗帜,也掩盖不了其集体暴行的本质。
影片中,白莲教常在街道游行,其仪式类似于民间传统的宗教活动迎神赛会,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黄飞鸿一行下榻的那个旅店的老板更是急急忙忙双手奉上香油钱,取得平安符后立即贴在门前的柱子上,不迭地念着多添点香油,保平安影片中,面对这一幕时,陆皓东暗自摇头叹气,这其实也是在表达他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因为整体国民性如此,凭一人之力是无法一下子改变的。这种心情到直捣白莲总坛面对那个手执灯笼自以为真的刀枪不入的小姑娘时白热化至近乎绝望。陆皓东在那一刻如一个突然间一无所有,面临绝境而彷徨不知所措的人一般喃喃着走去哪没的走了,如果国人都这样,还有的救吗那一刻真的让人不禁泛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