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影评人,对于媒体人而言,暖春更像是隐入尘烟的添头。
没办法,这年月,像暖春这样的电影,其实剧情的确是有些简单俗套了,不过,作为商业片来说,却已经足够了。
但是相比起来,隐入尘烟却更受影评人和媒体人的青睐。
毕竟,隐入尘烟在这个节点,对于很多人而言,也许是得益于那些「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所以,让很多人都有种错觉,如今的国内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能住上小洋楼,甚至都能开的起小汽车。
甚至于,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农村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比城市的人的生活还要充足还要富裕。
为此,隐入尘烟的出现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最特别的一部乡土片。
因为隐入尘烟没有遮掩,无比地直截了当地把那些苦难展现在大众的眼前。
为什么会有人说,隐入尘烟是拍给「中产」观看的农民电影
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电影的受众最多的是什么人
真正的农民们会成为电影观影的主力人群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真正的观影的主力人气从来都是「中产」。
这是浅层面上的一种说法,而更深层次的是,隐入尘烟里面展现出来的农村,当然不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否则的话,为什么会有暖春
不是说其他的乡村影视作品,就一定是虚假的,有富裕超过城市里的人的农民吗
答桉是有的,但是实际上客观地说,他们这些富裕的人群,还是农民吗
靠种地发家致富的始终是极少数,那些村里的农民富裕起来,实际上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走进了城市,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就像隐入尘烟里面的张永福一家,他们其实早就已经不是农民了。
随着两部电影开始面向普通观众点映,关于这两部影片的评论也陆续多了起来。
「真正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刻意堆砌的悲情,可能只是雨槽瓶瓶哨声响,夜归路的盏烛光,开水凉了一趟又一趟,麦子烙印在手上。」
「有的人打驴,有的人护驴;有的人打水也不忘把蝌蚪放回池里,有的人路过也要抓蛤蟆绑在手腕上;有的人说借是一码归一码,有的人要别人献血问你衣服还合身吗;有的人累死累活砌砖盖房只为能够安安稳稳过日子,有的人不提前商量给别人申请楼房,拆人砖房只为那五千块钱差价;有的人在人情世故中想找一份体面,有的人选择隐入尘烟好久没有看到这么鞭辟入里的乡土影片了。
尽管暖春延续了李易导演的催泪风格,尽管隐入尘烟看完让人心头发堵,可是我还是更喜欢隐入尘烟,因为暖春这样的影视作品,这样的歌颂真善美的作品,很多,可是隐入尘烟这样的诠释苦难的影片太少了。」
「向城市一次次无偿输血的,是农民。」
「暖春的故事发生在物质贵乏,经济落后的年代,可影片里面的小村子里,虽然物质不富裕,但是精神层面上,却无比的饱满,所有人都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或许有人会觉得不真实,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这很真实,至少在那样的时代,隐入尘烟里面那样的事情,绝对要少于现在。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腾飞,伴随着农民们一次次无偿地向城市输血,许多人富裕起来了,就如同张永福一家,他们无疑是先富起来的人,可他们却依然在对最底层的农民们贪婪地吸着血。
隐入尘烟里面展现出来的人情的冷漠,其实何尝不是整个社会
的一种缩影」
「最可怕的,不是被贫穷限制了想象,而是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对贫穷的想象。」
「沉稳、沉浸但不沉闷,细节动人,还有一些别致的趣味。但是我看时候一度觉得自己都残忍,诗意也是一种残忍了。能吃苦的人会有越来越多的苦给他吃,能忍受的人会越来越能忍,可一旦见识过活着的美好、爱的感觉,一切也不再想忍了,活着比死还难受。以及,再惨再苦的男人,都会有比他更惨的女人。」
「先看的暖春再看的隐入尘烟,心情突然就变得无比的糟糕」
「不记得哪里看过的话,说华国的农民是很好的,农民像土地一样沉默,像土地一样深厚,而马有铁就像土里长出来的菩萨。」
「观影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不安马有铁站在房梁上的时候我怕他摔下来,马有铁被叫去抽血后他再回去干活的时候我怕他突然倒下,他们下河搓背的时候我怕贵英被大水冲走,就连下河时候闪过的灯光我都害怕,我还怕那头驴哪一天突然就倒下了。」
「看完隐入尘烟再去看暖春,感觉这或许才是完整的,单纯的隐入尘烟或者暖春都只是一个面,只有两者一起,才是完整的两面。」
「有的农村像暖春一样暖人心扉,可也有的农村像隐入尘烟一样让人觉得残忍和绝望」
「当下的电影,离大地离泥土都太遥远了,遥远到仅仅是注视着这些真实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