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 大唐开皇(1 / 2)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3656 字 2个月前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这是后世初唐诗人骆宾王盛赞长安繁华的《帝京篇》诗句,用来描绘如今的长安城也并不违和。当然,此处所指的长安城乃是前魏同治旧年开始兴造的新长安城,而非前魏因陋就简所袭用的汉魏长安旧城。

经过前后数年的营建,如今这座坐落在龙首原上的长安新城已经是大成规模。尤其本来就优先安排营造的大内宫苑与皇城百司,更是在一年多以前主体便已完成竣工,之后便一直在进行细节方面的完善。

至于城中所规划的闾里百坊民居,一开始的时候虽然修建的进度并不算太快,可是随着城池营建初见规模,加上屡屡有蜀中、山南等各地士民奏请朝廷希望能够迁入这座新京定居,并且愿意捐用自家财货与丁力以辅助城池的营建,城坊的建设速度顿时便加快起来。

自五胡乱华以来,中央权威便一直都在不断的衰弱、崩溃并更迭,地方上豪强大族聚众自保、势力也在持续的壮大着。即便是有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也要针对这些地方势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让步,彼此才能和平共存。

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力度,都会想方设法将大量的人员物资集中在自己能够触手可及的京畿周边,常常会有普迁诸方豪强富户以充京邑之实的做法。

如今这各地百姓都踊跃请求迁入京畿,朝廷对此自然不会拒绝,乐见分散各地的人物资源向畿内汇聚。这些士民们由此更加靠近权力的中心、也有机会获取到更多的政治资源,而朝廷则加强了对于内部人事资源的掌控,并其让京邑的繁华得到快速的提升,这自然是上下两利的好事!

到如今,这座新的长安城大内禁苑、皇城百司与外城百坊的格局已经形成,一座崭新的、雄大的城池从无到有的出现在龙首原上,直将原本的长安城对比的越显狭小逼仄,毫无气象可言。

随着长安新城正式启用,世道也在进行着新旧更迭的巨大变革。而在这长安新城正式启用之后不久,这座城池便见证记录下来了一件盛大的事情,那便是唐王接受魏帝元廓禅让,正式于新长安城大内太极宫登基称帝,建立起全新的大唐帝国!

唐王履极,可谓众望所归,本就是关中民心所向,而今又挟灭齐之大威而归国,履极称制可谓水到渠成、顺天应人。

由于内外呼声太过激烈,李泰在年前归祭魏氏先祖之后,便在原本的长安城皇宫中先行接受了魏主禅让,但因当时长安新城大内尚有一些礼器文物尚需赶制,包括用来几天的圜丘也要在新城南郊重新筑造,加上从齐国两都所缴获的重要礼器文物、诸如传国玉玺等物皆需编排入礼,于是李泰便暂以“摄国”执政,实际行使皇帝的权力。

一直等到诸事准备妥当,在新年元日这一天,李泰才正式的在长安新城太极宫正殿乾元殿中登基称帝,接受群臣朝拜,并颁布一系列的新朝礼章制度。

新朝自以大唐为国号,至于年号,李泰在汇总群臣各自建议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以“开皇”作为自己的年号。

这倒并不只是纯粹的出于他心中那一份难言的恶趣味,更在于他本就觉得“开皇”乃是历代帝王年号之中颇为堂皇大气的一个。

帝王年号始于汉武帝建元,自此以后便成为了帝王和政权彰显格局与抱负、寄托理想与愿景的一个标志,在一些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年号更足以成为政权的代称,对于一个政权自是意义重大。

李泰并不喜欢那种单纯的宏大字眼所拼凑出来的年号,他更喜欢那种既彰显宏大气象,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当政者主动性的年号,“开皇”就非常符合他这一审美趣味。

隋唐之际乃是汉祚兴复、再次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乏帝皇年号也都彰显出这一气象,甚至包括隋炀帝的“大业”年号,都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雄壮气息。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则取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取义天地正道以示人,贞观之治也并没有辱没这年号所寄托的寓意,乃是古代社会中少有的名实相符的世代。

贞观也是李泰所属意的一个年号,不过在权衡一番之后,他还是觉得开创新世的开皇要更加适合当下的自己。若使来年真的一统寰宇、再造盛世,改元贞观以正道示人也未尝不可。想到自己一人便有机会能够身兼隋唐二世开创与弘扬之壮功,李泰心中也是充满了期待。

登基大典庄重且冗长,因为是在大内太极宫中所举行,唯参礼之文武百僚与众禁卫府兵能目睹其事。而接下来圣驾出宫、前往南郊圜丘祭天,则就是全城士民皆能沿街观礼的盛事。

长安新城布局一如李泰所知晓的另一个时空中长安城的格局,稍有不同则是作为城池中轴的朱雀大街直接位于龙首原的龙脊上,而皇城所在的太极宫便也直接坐落在龙首山上,即后世的大明宫所在。

由于龙首原本身便有高低起伏,这样的改变也造成了用工量的大增,需要对原始地貌进行一个较大的改造。而李泰索性又一不做二不休的将长安城周边漕渠沟壑等工程与城池的营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