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加上前面长辈们也有添置祠田,王家村的祠田也超过一百亩了,王家村的人也比较有底气了。
祠田的作用相当大,王老太太年轻时遭遇过一次疫病,两个孩子就是这样没得,六叔的壮年儿子也是那次没得。
那一次疫病王家村也有不少人没躲过去,但就是凭着祠田的救济,全村人勤劳苦干又一次撑了过来。
大家都明白祠田的要紧,祠田的土地是村里人一起干的,谁也不能偷懒,春耕时王毅回来就是为了祠田的耕种。
自家的地是租给别人的,但祠田全村老小要一起干,不干或者偷懒的,要被记上一笔,以后你家有难别来求人。
下午族长开了族会,玟玟和周珲被老太太圈在怀里旁听,没有发言的资格。
族长特意说了王毅家捐献祠田超过了五十亩的事,包括老爷子走的时候也捐了几亩薄田,加在一起确实超过了五十亩。
还在族谱上记录了下来,族人对王家都是很信任很友好的,自己富了也没忘了族里,修祠堂修墓地,请武师傅,买祠田,给族里真没少花钱。
王家村的人对王毅有钱买茶园土地的事,有羡慕却不嫉妒,人家确实心里也想着宗族了,大家都或多或少都得着好处了,那还埋怨啥呀,说来都是一个姓的亲戚,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等族长说完了,王毅在族长的示意下站了出来,“买祠田也是因为这些年我们一家老小没少得族里照顾,我也是姓王这是我该做的,有这个能力了,自然要回馈宗族的。
二么,我常在林家走动,也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很有些感悟。
有一说一,我们王家和林家相比,确实还差了一筹,差的不是官老爷,而是底蕴。
林家所有的孩子包括女孩都要读书,女孩要织布管家,男孩要读书种田打点庶务,很多东西不说样样精通,但起码架子都是全乎的。而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要想让儿孙更有出息,光靠一家一户供应是不够的,读书科举的路只是其中一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功名,那么其他人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出头,我们要好好的想一想。
首先祠田的数目远远不够,这是一个家族的根本,也是我们培育儿孙的基石。
光有祠田还是不够,我们必须开源,接下来我和族长以及长辈们还有很多计划,这其中之一是让姑娘们也读书认字。有了这些祠田,以后姑娘读书可以不用交束脩费了。
我希望大家能认真考虑让家里的姑娘去读几年书,读书识字明道理,便是说亲也能说到更好一些的亲事,也能抬举自家的兄弟侄儿。
例如我就得了林家不少的济,一好变成了两好,互相提携帮助,王家才能乘风而起。”
柱子第一个站了出来,“我认为毅哥说的是对的,不是所有儿郎都会读书得功名,其他不能得功名的儿郎可以做别的事,但外头的好活工钱高的,可都要认字会算数啊。”
“对,我娘家那个村,隔壁的姑娘,家里条件好,一直读书认字,嫁的也可好,就是省城那边地主家的儿子,听说是童生,进门就管家,还给她兄弟找了个账房的好差事。”
“没错,我当姑娘时就在族里读书了,我家里有四个兄弟,家里嚼用少些,相对比较困难,我能嫁到王家来,也是因为公婆喜欢我读书认字。
后来我四个哥哥虽然没有功名,可因为读书识字的关系,找活机会都比别人多些,没用几年也翻了身。
现在帮衬林家做船运,我两个哥哥在南边开店铺,日子过得也很红火,孩子们也读书,有一个也有了童生功名了。两个姑娘也嫁的是举人,日子过得相当不错,起码婆家不敢欺负。”
王老太太笑着和大家说了自家的情况,前后几十年的对比。
“族长,姑娘读书真不要钱么”
“对,不要钱,也不耽误自家干活,早晚一共四个时辰,姑娘不比儿子,也不用考科举没有那么严厉,主要是学些道理。”
族长耐心的解释。
“哦,对了,林家给话了,我让林家帮我寻了个宫里的教养嬷嬷,来族里教导姑娘们。
这可是宫里的嬷嬷,她教导的都是京城的千金小姐,那可是抬身份的事。
你们知道她教京城的姑娘们月银需要多少么”
王老太太和儿子商议过了,教养嬷嬷来送去族学一起教姑娘们,对整个王家都是有好处的,嬷嬷可以住在自家,也不耽误玟玟学本事。
“多少”
“我听说过,别家请过省城的嬷嬷,一个月是十两银子,那家是官家千金,要嫁到京城去的,所以教了三年。”
族里有亲戚略微听过一点。
“十两,乖乖,三年”
有婶子掰着指头算计是多少钱,一个劲的咂舌。
“她是宫里出来的嬷嬷,千金小姐让她教导了,那都是有脸面抬身份的好事,嬷嬷的月银是二十两一个月,教多少时间她说了算。
一般都只先说半年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