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和爱德华爵士,对这一份两翼齐飞的计划十分上心。可见如果做好了这件事,一定会被伦敦方面看重。”艾伦威尔逊总算是看完了账目,当然回去之后他要从龙骑兵手中,拿到另外一份,两相对照之下才能确定。
不能怪艾伦威尔逊小心,烟草利润毕竟是过于丰厚了,涉及的人也太多,容不得半点闪失,既要为了帝国鞠躬尽瘁,也要同时兼顾个人追求,这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内心当中,艾伦威尔逊从来没有指望过目前的大英帝国,还能重返巅峰教美苏做人。只是希望英国还能保持自主权。
打完二战还能压住美苏两国是根本做不到的,美国国力超过英帝国的总和早已经发生了,二十世纪初期,进入爱德华时代的美国就已经有超过整个大英帝国所有国家总和的工业产值,这个时间点远远早于一战前。
一战前英帝国的国力已经度过了其巅峰。因为如果考虑第一次法国铁甲舰危机之后,皇家海军的实力远远超过了紧随其后的两大强国的总和,那个时代的皇家海军根本不是什么两强标准,完全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海军,一国海军可以单挑所有国家,根本就不需要标准。
两强标准本身就是大英帝国,已经不得不通过制定海军计划才能压制对手的产物。
但海军有特殊性,建造周期过长且需要投入巨大,就算是后发者追赶,领先者的存量舰队也是很吓人的。
这种追赶的艰辛美国在追赶英国皇家海军的时候体会到了,二十年后苏联红海军也会体会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同样会体会到。
可以但被追赶上,以英国和美国现在的国力对比,英国想要反超无疑是白日做梦。
世界大战之前的大英帝国并不是如日中天,世界大战对英国的本身意义,就是杀掉竞争者的殊死搏斗,只不过两次都让德国人承担了。
现在皇家海军就迫切的需要更新战舰,战争期间已经表明,航空母舰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战列舰。皇家海军的战列舰需要退役,新战舰需要建造,但目前的大英帝国根本没有钱。
这不是工党和保守党的问题,如果是保守党执政,只能尽可能的让旧战舰多服役几年,新战舰还是没法建造,皇家海军在下一轮革新当中还是跟不上。
最悲剧的是,短时间内英国连反制的手段都找不到,长久来看美国只可能因为种族问题出现滑落,可现在才一九四五年英国根本抓不住这个机会。
短时间内艾伦威尔逊只能想想怎么保住自主权,关键还是钱的问题。所以他才这么迫切的需要回到英属印度,怎么说也是一个四百万平方公里,四亿人口的殖民地,一定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如果可以选择,艾伦威尔逊希望美苏对抗的前线在亚洲,这样可以让欧洲这边得到喘息的机会,而且好像,爆发战争的地方确实是在亚洲。
至少目前的局势,肯定已经超过历史同期,就拿欧共体的事情来说,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法国对英国大失所望,转头就推动和德国的和解,才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戴高乐重新上台开始独立自主,将欧共体实质化。
英国人申请加入欧共体是被美国人催促着进去的,要申请加入欧共体是需要法国人批准,当时法国总统是戴高乐,让英国人去求法国人。
况且戴高乐又是个标准的民族主义者,对英国人完全不友善,谈判过程几近羞辱,还两次否决,英国人赔了无数的笑脸,还得等到戴高乐下台才加入。
至少现在英国肯定避免了被美国和法国同时找到机会羞辱的时刻,欧共体已经成立了,虽然是殖民国家的联合,但说实话肯定比单纯的经济共同体有用,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对于自己的欧洲之行,虽然艾伦威尔逊本意并不想来,但终究是为大英帝国的体面,成功发挥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现在就等着调令到达,返回英属印度了。
“我这次可能会升职。”在海尔曼家族的房子里面,艾伦威尔逊意气风发,走出了帝国公仆的思维,再次找到了人上人的状态,就当是为回到英属印度预热。
“你要离开德国了嘛”安娜听完艾伦威尔逊大放厥词,幽幽的道,“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再次见面。”
“电报联系,我相信我们的缘分还远远没有结束。”艾伦威尔逊也表达了对龙骑兵姐妹的不舍,在和这对龙骑兵的相处过程当中,他充分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说一不二,满足了大男子主义的卑劣欲望。
想到新德里的帕梅拉蒙巴顿,首先人家的父亲是英属印度的头号人物。级别上就比艾伦威尔逊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种家庭的女人,肯定不会向龙骑兵姐妹这么听话。
这个晚上,伊莎贝拉波金娜和安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艾伦威尔逊的判断。
如果不是英属印度具有比英占区,更加广泛施展才华的空间,他是绝对不会回去的。可大丈夫毕竟要以事业为重,只能暂时舍弃温柔乡的的束缚,进入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