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自主创新之路(2 / 4)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禁运和贸易限制,搞了一个“巴黎统筹委员会”,也就是所谓的“巴统”。这个组织在1952年单独成立了一个中国委员会,据说专门针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机构。

中国也没少被巴统卡脖子,除了武器之外,像是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也是在禁运名单当中,累计共有上万种产品。当年中国靠着算盘去计算原子弹的参数,就是因为巴统禁止向中国出售计算机。

巴统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以后,苏联解体,而且苏联的各个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在内,也都尝试着倒向西方,巴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于是西方国家便搞了这个瓦森纳协定。

单就瓦森纳协定的条款而言,其实并没有正式的列举被管制的国家,而且瓦森纳协定也有一个所谓的“各国自行处理”原则,就是成员国可参照共同的管制原则和清单自行决定实施出口管制的措施和方式,自行批准本国的出口许可。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各国自行处理”就是句废话,肯定还是美国说了算。所以即便是瓦森纳协定的成员国自行决定向中国出售某项技术,美国也会出来干涉。

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瓦森纳协定可没少卡中国的脖子,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好比芯片产业,就是受瓦森纳协定影响最严重的产业。

但这个瓦森纳协定也逼迫中国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最终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等中国的技术成熟了,反而又抢走了西方的市场。

从这个角度而言,瓦森纳协定对于中国,也不是完全负面的,如果没有这个瓦森纳协定,或许在很多领域,中国仍然无法自力更生。

瓦森纳协定虽然是针对中国,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从长远看,瓦森纳协定逼迫中国不得不自力更生,算是帮助了中国。

然而有一个国家,却是瓦森纳协定纯受害国,那就是日本。

二十世纪的日本,在科技方面完全不逊色美国,甚至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都超过了美国。即便是经过了“失落的三十年”,日本依旧可以靠着吃老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站在世界前沿,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年日本的科技有多强大。

然而科技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经济的,科技研究的成果,如果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话,那么科研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日本的科技虽然强大,但是日本的国内市场太小了,即便一亿多人口都是高收入群体,但依旧无法给科研带来足够多的经济收益。

这也注定了日本的科研成果,需要投放到其他市场,才能产生足够的获益,来维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日本热衷于在全世界投资,他们在海外投资的同时,也将很多的技术带到了国外,利用国外庞大的市场和日本自身的科技优势,获取高额的利润。

民间有一个说法,说除了日本本土之外,海外还有一个日本。这里指的就是日本在海外的巨额获利。

但日本再富裕,也耐不住美国三天两头的割韭菜。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割了日本本土的韭菜,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又割了日本在海外的韭菜。

这两茬韭菜割完,日本元气大伤,需要新的增长点,才能维持原来那种发展态势。而中国显然是当时最佳的投资地。

中国在那二十年的经济成长,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如果日本能够将他们领先世界的科技,投入到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必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然后反哺日本国内的科技发展。

而且日本的科技,如果是去美国或者欧洲的话,必然会遭遇到很激烈的竞争,毕竟人家美国和欧洲的科技也不比日本差。

但是在中国的话,日本科技不仅是独占鳌头,还能拉开了中国好几个档次,必然会快速的抢占市场。

中国也有可能因为有日本的先进技术,从而减缓了科研的自主创新脚步,最终很可能形成科技全部依赖日本的情况。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搞了这么多年的自主创新,可现如今很多高科技领域的设备或者材料,依旧需要依靠日本。

若是当年日本真的把他们的科技毫无顾忌投入到中国市场,靠着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而中国企业自己追不上,又习惯了日本技术,那么中国现今的科技领域,真的会被日本全面掌控。

庆幸的是,有一个瓦森纳协定,日本不能把他们的高科技带到中国来,没有足够大外部的市场,日本的科技就不能保持持续发展,最终只能慢慢沦落为吃老本。

作为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失去了科技优势,经济也必然会陷入衰退。

与此同时美国则利用自己庞大的的本土市场,将科研成果投入应用,获利后再投入科研,实现了科研的良性循环,然后迅速的与日本拉开了差距。

三十年前,日本的科技还可以跟美国匹敌,而三十年后,日本无论从研发,企业基础、科研指标、专利数量、科技产品创新等,全面落后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