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假如一家投资银行有30亿美金,他玩个30倍的杠杆,就能拥有900亿美金去投资。
如果他盈利5,那么就能获利45亿美金,相当于是他用30亿赚到了45亿,这可是150的暴利。
但如果他亏了5,那么他就亏掉了45亿美金,但是他的本金只有30亿美金,所以最终他还欠了15亿的美金。
按照这么计算的话,用20倍杠杆的,也只能承受5的损失,否则就会被清盘,而用30倍杠杆的,只能承受333的损失。”
那人恍然般的点了点头,但旁边一人却开口说道“我知道美国的金融体系比较自由,但是20到30倍的杠杆也太过了吧银行敢进行这种高保险的操作么更何况美国对于信贷风险准备金方面也会有硬性要求吧”
李卫东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所以美国人又发明了一种东西,叫信用违约互换,英文简称为cds。各位领导对于保险业都比较熟悉,应该对于cds都比较的了解吧投资银行通过cds,规避了风险问题,自然就可以进行高风险的操作。”
cds是国外债务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这种东西就是买卖双方对于制定信用事件进行风险转换的一个合约。
打个比方,银行发放了900亿的次级贷款,能赚20也就是180亿,但是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来,于是就去找了另外一家金融机构,说我给你30个亿的保费,如果有贷款人换不上钱,这钱就由你来赔。这样银行不用承担风险,还白赚150亿。
而这家金融机构机会去调查和计算还不上钱的人有多少。经过调查发现,还不上钱的只有1,也就是900亿的贷款当中,有9亿是还不上的。
这么一算,银行给我30亿保费,我赔9亿,还能赚21亿,这笔买卖划算啊于是金融机构就接下了这笔买卖,形成了一笔cds合同。
当然实际的操作中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房贷的期限都是比较长的,银行买保险也不可能只买一年,明年就不买了,因此最终形成的cds合同,时限也比较长,十年期、二十年前、三十年期都有。
但是对于美国的金融机构而言,三十年太长,还是得只争朝夕
于是签下cds的那家金融机构,会将cds合同转卖。
还是刚才的例子,银行给我30亿保费,但是得合同到期后才能拿到,我是急脾气,不愿意等,就想马上拿钱,那我就找了另一家金融机构,说我给你25个亿,为莪的这份cds合同买一份cds合同。
这相当于是保险公司找另一家保险公司,为自己的承保的保单再买一份保险,真到了要理赔的时候,自己不用掏钱,是另一家保险公司承担赔付责任。
另一家金融机构一算账,900亿贷款只有9亿还不上,所以25亿的保费,我能赚14个亿,这笔买卖划算啊于是就签了cds合同。
而第一家金融机构,就这么一倒手,便赚了5个亿。
然而第二家金融机构也觉得,三十年太长,我只争朝夕。
于是又去找第三家金融机构签了一份cds,相当于是给保险的保险,买了一份保险,自己赚了一笔,同时也将赔付风险转嫁给第三家金融机构。
第三家金融机构也是三十年太长,只争朝夕,于是又去找第四家金融机构签cds,第四家又找第五家,以此类推。
这就像是套娃一样,最终这第一笔的cds,被套了好多层的娃,而cds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gd虚高,是有道理的,至少美国金融服务业所占据的gd,是真的有水分的。
就比如cds,本来一份保险,经过金融机构的操作,变成了保险套娃
相当于是一根骨头,被每一只狗都舔一遍,那就是每只狗都吃了骨头了。但骨头还是那根骨头,并没有变成两根骨头。然而每只狗舔过这跟骨头,都计算gd,这里面能没水分么
cds合约的本质跟保险是一样的,而在场的都是保险公司的人,自然也都知道cds是什么东西。
于是李卫东没有解释cds,而是接着说道“根据我所搜集到的数据,目前美国的cds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0万亿美金,如果有10的市场违约,就是6万亿美金”
6万亿美金这个数字,的确让在场众人吓了一跳。
有人忍不住惊呼道“6万亿美金的损失,这也太夸张了吧咱们国家去年的gd是多少来着好像是275万亿美金,6万亿美金相当于是22个中国的gd了这要是损失掉的话,真得爆发金融危机”
“也未必”有人开口说道,说话的正是叶教授。
众人的目光立刻望向了叶教授,只听他开口说道“我这里有一个数据,是美联储公布的,全美国总资产在三亿美金以上的银行,有两千多家,而他们的资产总和超过了19万亿美金。
这还只是有一定规模的银行,再算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