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话:准备去云山(1 / 2)

铜鸟宝藏说起来是全村人的事,但出了唐太公和莫太婆这两个原本的知情人,也就她和李杨还有阿灵知道。

宝藏给了世子,太公什么回报都没要,只想着世子看在这宝藏的份上,提拔李杨,李杨在外头出息了,村里人自然也跟着沾光。

村里建村塾的事,宋秋没得说的。

当然,这也是村里人大家都团结和乐,没那么多糟心事。

所以,她应该也乐意出这个银子。

见她问也不问的就一副保证能做的样子,唐老爷子也是笑,“想来阿秋你也猜到了太公要叫你帮忙什么。”

“村祠过来那坡下有片好地,向阳,在那里建村塾最是合适不过了,先盖几间,后头要加盖,也还有空地。

要专门请个先生回来,自然要给先生把住处安排好的,像前头的大窑村那样,我打听过的,他们村塾那先生,就是镇上请回来的,专门留了两间屋子给先生住,除了安排吃住,一个月是二两银子的束修。”

“盖几间砖瓦房大致得七八两银子,再加上桌子板凳这些,以及请先生的花用,还有娃子们上学需要的纸笔这些,摊下来,村里好些人家,是负担不起的。”

唐老爷子说着一顿,还没接着说完,宋秋就开了口,“我先拿出一百两银子来用在村里建村塾以及前期置办书本纸笔这些,等先生请回来了,每个月的束修也交给我。”

说着,身上正好有银票,她直接就拿了出来。

唐老爷子没想到她这么利落,也是欣慰,“咱们松山村后代就靠你们几个了,太公先替咱们村的娃子们谢谢你就了。”

“你出了这一百两就成了,至于先生的束修,还有吃穿,往后每个月就由家里有娃子在村塾上学的人家平摊。”

一个月二两银子的事儿,对现在的宋秋来说,一起包了也不算什么,见唐老爷子执意要村里平摊,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左右这些娃子往后真有读得出的,要走科举这条路,到时候,她指定资助,不会叫这娃子没落的。

初二初三,跟往年一样,上袁家和胡家拜年。

再给镇上大哥宋文知那里去拜了个年,便也就算是走完亲戚了。

没办法,亲戚少,要不了两天就走完了。

不像有些人家,初二开始,走来走去的,要到十一十二的,才全部走完呢。

初六客栈开了张,新年新岁,放了鞭炮,红红火火的开的门。

同天,番薯作坊和粉条作坊也是一样。

该开的都开了,家里大小的事都有杜传福盯着,也用不着宋秋。

是以,宋秋便琢磨起去云山县过上元节的事了。

去年说好要带她奶去东陵县过上元节,结果因为昌乐国进犯,没能去成。

今年说好的去云山县瞧热闹,这次是说什么都要去的。

老袁氏早就拉了老邓氏说了这个事了,是以初六李冬瓜两口子和苗氏去镇上开张铺子去了,老邓氏和梨花还有枣花石蛋儿就留在村里,准备一起去云山县。

这趟出行的人多,车马少不了,要随行的人也就少不了。

再加上宋秋打算的是,在云山县过了上元节,她就要着手寻地方开客栈的事,一来一回的也耽搁时间,所以,她需要足够的人手,到时候护着她奶他们回程来的。

宋秋定了初九启程,便用了一天的时间来安排要随行的人,和车辆。

杨大连两口子年前赶去春林镇换了陶东成,陶东成带着棉花是在除夕前一天赶回来的。

李氏给看好的吉日是二月初六,等这天,陶东成和绿烟成了亲,便会一起启程赶往大江客栈换陶东平回来。

杜传福不能离开,所以宋秋头一个就定了陶东成跟着,一路管事安排。到时候,也好由他带人护送她奶他们回来。

然后五个护院三个家丁包括猎户高亮都带上。

还有红枣和黄桃,一共十一个人。

这些都是后头要回来的。

至于宋秋要带上的,除了年前刚买的三个人之外,还有黄七一家三口,和之前去甜点铺实践的馒头和阿秀,棉花,芳子,阿乙,阿香,钉子和小马,山子和柱子大毛,一共十六个,加一个小孩。

这上上下下加起来就是数十人了,车辆要的不少,家里有四辆马车,庄子上养着有四辆骡车,一共是八辆车。

再加上梨花家自己也有一辆骡车,便也就够用了。

宋秋是这样安排的,但要出发的头一天,初八的半夜,李杨回来了。

宋秋得了消息穿好衣服出来,见到的就是一堂的人满身风露的哈着白气的凑在火盆前烤火,杜传福正叫厨房的人忙着熬姜汤,给他们做点热乎的吃的。

李杨扭头,看到外头进来的宋秋,立马起了身来。

两人进了偏厅,这里安静点,好说话。

“怎么这个时辰到夜里还赶路,多冷呀。”

见李杨头发都露湿了,宋秋说着将手里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