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初二,宜纳采,嫁娶,订盟,会亲友。
是个不错的好日子。
早起雾蒙蒙的,显而易见,今儿定又是个艳阳天。
宋秋穿上手巧的李氏给她做的一身新棉袄,是上好的细棉,缀了些微毛领的淡青色小袄,和刚好垂在绣花鞋面上的马面裙。
头发梳的简单,倒是插上了张杨上回生辰送给她的簪子。
也不叫怎么打扮的,却看得老袁氏几人眼中一亮。
“哇阿秋,你这身可真好看”张梨花花蝴蝶一样的凑上来,摸摸小袄,又摸摸裙子的,欢喜得紧。
宋秋看着就道“李婶手巧,给你和阿灵做那两身新衣裳也好看啊,到时候你们穿上了也一样的好看”
她后头添置回来的布料都是棉布,叫李氏和王氏空手的时候,给大家伙都做了两身好冬衣的,大家都有新衣裳穿。
只是眼下每天要忙,大家都没舍得翻出新衣裳来穿罢了。
张梨花点头,颇是赞同,“我可喜欢那两身新衣裳了,眼下要上工,可不敢穿,万一弄脏了弄坏了可不好洗,我留着过年穿”
可惜,她过年也没个人户走,新衣裳也只能穿着在村里晃一晃了,想想还有些遗憾呐。
宋秋看她那样,这会儿可不会说上元节要去县城看灯会的事,免得这丫头高兴得一直念叨,那耳朵可吃不消。
一路去了客栈,先吃了早饭,宋秋才赶着有蓬的骡车,拉着老袁氏不急不缓的往杨槐村去。
今儿一早杜传福就去镇上陶窑取前儿订做的瓷瓶去了,左右杨槐村也不远,她自己赶着车也没问题的。
客栈其他人可走不开,今儿忙着呢,袁华两口子请假,今儿张梨花和杨大连就得在茶棚先替一天的,就更抽不出人手来赶车了。
所以宋秋穿着一身新衣裳,该当车夫还是要当的。
老袁氏不放心孙女一个人坐在外头,也不怕冷,掀了车帘子就挨在车门口坐了,祖孙俩说着话,不一会儿,也就到杨槐村了。
杨槐村是个大村子,足有近百十户人,但大都是杂姓,同姓的很少。
因为人户多,姓氏杂,没有什么血缘的,所以同村通婚的也不少。
一个村住着的,哪家的闺女,哪家的娃,都是个啥样的,也比找外村的更清楚。
村里有过的殷实的,也有过的清贫的。
像袁家在杨槐村里,不好不坏,算得上中上的人家,家里两个儿子三个孙子,有十亩好地,又有个嫁出去的姑奶奶突然发了家。
这样一来,袁家在村里本就是个炙手可热的人家,早先就有盯上袁大平这个袁家长孙的。
但那时袁成和向氏两口子也私下琢磨过村里适龄的女娃,觉得没有合适的,有人明里暗里上门说和都推辞了去。
后头老袁氏这里发了家,传出名声来,村里就更是没少往袁家跟前凑的人家。
可袁家吧,不声不响的就往远了说了个姑娘,这马上就要上门看家了,这叫村里有那心思的,可怄得不行。
得,老大盯不上了,还有老二啊
所以吧,怄归怄,有心思的人依然热情。
早两天知道袁家今儿要看家,就有妇人乡里乡亲感情好的往袁家送些自家的菜啊什么的来。
今儿更是,全村人好些没事干的,都窝在村里的树下看热闹,等着看袁家相看的那姑娘是个啥样呢
不过应该没这么早到的,大家说说闲闲的,就有人看到了进村的骡车。
一看那赶车的娇娇俏俏的小姑娘,可不就是宋秋那丫头
性子活的主动就凑上去打起招呼来。
大家都往宋家去卖过番薯的,谁都认得宋秋。
宋秋冷不丁见村口这么多人的,还吓了一跳,小声跟她奶嘀咕,“今儿太阳是好,可日头还没起呢,大家这么早就都出来等着晒太阳了”
老袁氏听着,笑得不行,见这么多人往上凑,她赶紧出声,熟得不熟得,应了话打了招呼,便让宋秋赶紧赶着骡车往前头去了。
树下的众人目送着骡车进了村,径直往村东头的袁家去。
人群里有人小声在说,“瞧瞧宋家这丫头,生得可越发水灵了,那一身簇新的棉袄子穿着,可真好看啊”
“谁叫人家丫子出息能耐呢,听说那银子都是她挣的,穿个新棉袄又咋地了要是我闺女能给我挣这钱来,我给她打金簪都行咧”
“别说宋秋这小丫头了,你瞧瞧成子他大姑,我当年嫁进村的时候,她还没嫁人,挑来挑去嫁去了松山村这个小村子,那宋家又没田地,那宋孝全倒是有些手艺,日子满打满算还算好过,可惜啊
也不知是她命不好还是咋的,嫁过去不久就死了独婆婆,生了儿子没多久又死了男人,一个人苦了吧唧的拉扯大了儿子,还没等到松口气呢,儿子这成了亲不久也没了,留下三个妇孺,也是难过咧
可老天还不放过她,又给死了儿媳妇,孙女还没长大嫁人呢,就年上那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