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说,接着是要立一位新皇帝。另外在新皇帝登位之前,传国玉玺照例由太皇太后收起来保管。
但是这次立皇帝却要费一番周折的。因为最尊亲的元帝这一支已经没一个男性,只能从元帝的几个兄弟的后代中挑选。
当初,中宗孝宣皇帝一共生下五个儿子,这就是孝元皇帝刘奭,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如今,元帝这一支已绝,而刘竟薨逝得也早,且没有留下子嗣,只能从刘钦、刘嚣、刘宇这哥仨的后代中挑选了。
好在,这哥仨的后代人丁兴旺,儿孙众多,光他们的孙辈就有五六十人,而且与平帝属兄弟辈,挑一个继承皇位不算难事。可这些人都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了,王莽怎么能要呢?十四岁的平帝他还嫌大,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岂不更让他堵心?于是王莽说:“兄弟不能相为嗣。”把这些人统统排除在外。公卿们虽然都是王莽的党羽,但也不免暗生疑窦——平帝与哀帝不就是兄弟辈么?可在安汉公面前,他们哪敢有半句疑问?
孙子辈的不行,只能从曾孙中挑了。此时刘钦、刘嚣、刘宇都有了曾孙,加起来一共二十三个。于是悉数征到长安,让王莽过目。
但是曾孙中也有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王莽看了就心堵,一概刷下。最后看到刘嚣的一个小曾孙,名叫刘婴,刚刚两岁,王莽才感到满意,说:“这娃娃长相最吉,有天子相,就是他了。”
选下这么幼小的孩童,很明显,王莽这回可要像周公那样的“行天子事”了——他不想做平帝的“周公”,那是因为平帝大了;现在“如周公”,是因为这个小刘婴太小了。做这个小孩子的“周公”,怎么也能熬上十几二十年吧?这一二十年里,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没准“代理天子”还会熬成“真天子”呢,嘿嘿。
可惜太皇太后根本没这意思。上回刘庆上书太后的时候,群臣就要求太后“宜如庆言”,但太后根本不予理采;这回要让群臣去求告太后,还不又得碰一鼻子灰?平时太后啥都依着自己,宠着自己,可在这件事上太后却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不能让外姓人做刘家的天子,哪怕是代理的!
怎么办呢?
放心,玩计谋可是这位安汉公的强项,一眨眼就是一个办法。
几天以后,前辉光谢嚣上书朝廷,说武功县有人从井里捞出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面刻有八个丹红大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谢嚣还说,这一定是上天降下的神符。
前辉光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年多以前王莽划治的。当时王莽把长安南边的几个县及北边的几个县分别划为两个郡,南边的叫前辉光,北边的叫后承烈,其长官职如太守;但在称呼他们的时侯却不用“太守”而是用郡名,所以才有“前辉光谢嚣”这一说。当然,王莽亲自划定的郡治,长官自然也是由王莽亲自挑选任命。
这份奏章报上来,朝堂好似开了锅,公卿百官都瞪着大眼在一起说:“哎呀,原来安汉公上应天命呀!上天显灵,降下神符,我们可不能等闲视之!”这事很快就传了出去,长安的吏士百姓也都惊诧地互相转告:“上天降下神符了,说让安汉公当皇帝!”人多口杂,这事越传越离奇,最后竟传成了“汉数已尽,上天让安汉公取代汉朝!”又说:“上天之命,不能不从!”
王莽听说,似乎很“惊诧”,说:“原来是这样啊?可是,这叫我咋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啊!”众公卿一听就明白:是啊,这事叫安汉公怎么说?总不能让安汉公亲自去见太后说:“上天降下神命,请太后立我为天子”吧?只有我们去见太后,为安汉公请命了。于是公卿百官齐入东宫见太后。
谁想老太后没等听完就虎起了脸:“这种诬罔邪术,你们也都信?!”众官说:“前者天降黄龙、凤凰、甘露、灵芝等等,太后不也都信了?现在天降丹符,如果说是假的,只恐难服百姓。”太后说:“不服又怎样?难不成让王莽取代我们汉家?!”众官又惶惶无言。还是王舜会说话,对太后说:“太后,其实王莽也不敢取代汉朝。但是说白石赤符是诬罔邪术,也不太合适——以后上天再降下别的喜祥,您让百姓信还是不信?天下就无所适从了。以臣看,不如依前者刘庆之言,让王莽居摄践祚,做假皇帝。这样上可应天命,下可服众庶。”甄丰说:“这话说得对太后。反正那丹符也没说让王莽做真皇帝假皇帝,让他做假皇帝,也能上应其谶。”太后说:“就算让他做假皇帝,可他毕竟姓王,这怎么对得起我们汉家祖宗?”王舜说:“太后,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皇嗣太小,刚刚两岁,到能亲政时少说也得二十年。如此一个漫长的时段,王莽没威权怎么成?现在虽然有太后您裁断大事,但您毕竟年事已高,今后不能事事都烦劳您吧?再说,王莽毕竟是当假皇帝,他总有还政于汉主的那一天。臣想那一天,一定是万民翘首,举国欢腾,不知有多少人要争看当代周公的还政大典的;而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为大汉有这样的忠臣贤臣而无比欣慰的,太后您说是不是?”
但是太后也听得出来,王舜有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