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打坦克,那是要冒着极大的危险的,就在步兵向着坦克靠近的这段时间里,就是步兵最危险的时候,很多步兵都是倒在了这段道路上。
尤其是德国,早就总结出来了一套打法,当他们的坦克推进的时候,步兵战车就在后面,随时都能够卸下步兵来,护住他们的两翼。
如果步兵想要打他们,他们会面临坦克的机枪,步兵战车的机枪,德国步兵们手里的冲锋枪,在枪林弹雨中,苏联步兵的生命很多都是被白白牺牲掉的。
而现在,却是一个好机会。
德国人的坦克,没有形成攻击队列,他们是一字长蛇阵,同时,他们也没有步兵伴随在两侧,那些螺杆车都跑去追炮兵阵地了。
德国这样的阵列,根本就不能打仗,很容易被近身,无法形成交叉火力。
而苏联步兵的这个陷阱,更是会让德国人吃大亏。
他们不用移动,当德国的坦克停下来的时候,就在他们的二三十米远的位置上,他们早就等着了,甚至有人怀疑自己的耳朵坏掉了,怎么命令还不下达?
他们是敢死队,每一个人都是怀着必死的信念的,因为他们知道,当他们一旦开始攻击的话,那他们就无法活着回去了。
他们不可能在沼泽地里面移动,他们只可能踩着落入沼泽里面的树干,向着这边的道路而来,而他们的反坦克手雷,是不可能把德国人的坦克都打干净的,哪怕剩下一辆,坦克机枪也会将他们消灭掉。
但是,他们依旧无所畏惧,用自己的一条命,换对方的一辆坦克,值!
其实,他们在刚刚的时候,就已经遭受了损失。
当榴弹炮发射过来的时候,虽然已经进行了精确瞄准,还是有一些炮弹打偏了,其中有的炮弹,就落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
没有人能幸存,152毫米的榴弹一旦在附近爆炸,这个人也会被炸死。他们的尸体裹着泥浆,飞起来,在战场上,居然没有被注意到。
如果说他们是不幸的,那还有幸运的,比如,德国人的螺杆车提前转向,避开了他们的藏身之处,否则,那些螺杆车就会把他们搅成肉酱。
现在,这些抱着必死决心的敢死队的战士,扬起了手来,开始扔自己的反坦克手榴弹。
他们的手榴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直接将几枚手榴弹捆绑在一起,就算是集束手榴弹了,希望靠更多的炸药来炸开对方的装甲。
也有的手里拿着的,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手榴弹,这是苏维埃最新研制的反坦克手榴弹,在后世,它被命名为rpg-43,这里的rpg可不是火箭筒,而是手持反坦克榴弹的缩写。
随着德国装甲部队的强大,苏联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在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坦克生产和研发的同时,也在考虑单兵的反坦克问题。
毕竟,让普通的士兵也具备反坦克的能力,也是相当迫切的,在这方面,美国给与了很大的支持,向苏联提供了聚能效应的原理,苏联根据这个原理,做出了现在的反坦克手榴弹。
其实,聚能效应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在1888年美国人门罗在炸药试验中发现的聚能效应,因此也被称为“门罗效应”。
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能干什么用,一直到了1930年,伍德进一步改进了门罗的实验,在药柱的圆锥孔腔表面镶上金属罩,可使穿甲能力大大增强。其原理是带锥形孔的空心药柱爆炸时,能量沿药柱轴方向高度集中,能击穿很厚的钢板。
后来,瑞士人掌握了这一技术,为了出售这项技术,一批瑞士专家就组织了一次新型的反坦克炸药表演试验,并且特别邀请了英国驻瑞士武官前往观看。
结果,英国人嫌贵,同时英国武官专门请来伦敦伍利治兵工厂的爆炸专家前来瑞士观看,结果看破了门道。
在英国被德国征服之后,这些爆炸专家辗转到了美国,美国就掌握了这些技术。
为了帮助苏联对抗德国的坦克,美国提供了这些原理,却没有告诉苏联更核心的东西,不过,对苏联人来说,只要知道思路就行了。
现在的这款反坦克手榴弹,就是全世界第一种使用空心装药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
但是,它的药型罩设计不够合理,所以它主要依靠大装药量来保证破甲效果。
对苏联的技术人员来说,威力不够数量凑,是最基本的常识了,这款手榴弹装有612克tnt炸药,全弹质量为1200克。(有多重,具体比较一下就行了,普通的木柄手榴弹,最多的就是600克而已,它足足是普通手榴弹的两倍!)
这样的情况下,它的破甲深度为75毫米,对付虎式坦克的正面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对付虎式坦克的尾部装甲,那就完全没问题了。
更何况,由于德国坦克部队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后面的一些黑豹3坦克,都落入了苏联的伏击范围之内。
他们是敢死队,如果能不用他们,罗科索夫斯基就不会用,如果德国人坦克已经被己方揍得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