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九章 东湖春雪,西湖风霜(1 / 2)

绍兴六年初,黄河尚未解冻,北国依旧风雪。

河东传来了好消息,牛皋、种洌、萧高六三路大军联合进攻,终于拿下了太原府。

这座昔日的晋阳古都,河东重镇重新回到了大宋手中,宋金边界线也正式推进到了太行山。

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消息传遍天下,不由让人为之振奋。

牛皋、种洌分别立即进驻太行八陉,和黄河沿岸的河内地区,阻止金军从河北来犯,确保河东安全无虞。

与此同时,对黄河以南的洛阳、陕州等地也形成了夹击之势,兀术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如果配合得当,此时徐还和岳飞完全可以联合,南北夹击兀术,一举收复两京。

可惜事与愿违,徐还刚刚弹劾过岳飞,这时候很难有合作。

其实只要岳飞进剿兀术,徐还完全乐意在一旁策应,甚至是堵住兀术后路,不争尺寸之功,只为破敌。

但是,岳飞没有动。

枢密院和兵部的稽查官员已经到了颍昌府,调查弹劾之事。

朝廷虽然没有明确下达诏令,但明里暗里都提到,收复两京,兹事体大,切勿贸然行事,当需从长计议。

一句话,你得慎重,不可轻举妄动。

这也就罢了,枢密院和三司竟然联手,故意延缓岳家军的兵器军械,以及粮草供应,以至于岳家军根本不能正常出动。

尽管岳飞三翻四次上疏朝廷,言明战机不可失,收复洛阳在此一举,错过了徒增遗恨,请求朝廷支持。

但朝廷似乎视而不见,压根不予理会。

岳翻、王贵等将领建议,不理会朝廷这等不可理喻的命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就地征粮,直取洛阳。

事成之后,难道朝廷还能责怪不成?

可这时候,岳飞却踟蹰起来。

喊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时,他大义凛然,没有请示朝廷,现在却处处以朝廷为尊。明知朝廷做法不合理,却不违背分毫,照旧遵守,生生贻误战机。

岳飞疑惑,是官家和相公们不清楚前线情况?还是当真地方歉收,粮草筹措不及时?

一封又一封奏疏送去临安,咨询催促,强调出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惜全都石沉大海。

这是为什么呢?

岳飞不明白,张宪却心里清楚。

报复!

这是朝廷,是官家无声的报复,故意阻挠。

当岳飞喊出那句“迎回二圣”时,他就已经站在官家的对立面。

张宪完全看明白一件事,临安城里的官家赵构终究没有足够君王肚量,甚至自私狭隘,目光短浅。

即便不愿意迎回二圣,那洛阳和东京呢?

也许在他心里,丢失的疆土和他的皇位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偏安江南半壁江山,继续养尊处优,哪管什么祖宗基业,亲族和百姓死活,更不念将士浴血奋战之坚信,以及天下臣民的满腔期盼。

他怕,心中唯有猜忌。

他不相信岳飞的赤胆忠心,他担心岳飞尾大不掉,所以一切征战都变得不重要。

兴许,官家已经容不得岳将军了。

枢密院的调查只是由头,延缓粮草军械是故意之举,也是一种试探,而且试出了结果。

岳飞接二连三的咨询与请求落在官家眼中,不会是单纯为了抓住战机的忠臣之举,而是急不可耐,拥兵自重的征兆。

临安,一定在酝酿着对付岳家军,对付岳飞的阴谋。

可岳飞却浑然不觉,毫不在意,一心只有征战杀敌,只有还我河山。

再这样下去,岳家军的处境将会越发艰难,就地征粮,自发行动倒也是一种选择,只要成功都好说。

但岳家军素来宣称不扰民,就地征粮难免多有不便,也不好意思,即便可以解决,想必岳飞也不会答应。

他太重视朝廷的诏令,太忠直。或者说愚忠,时至今日,张宪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

轻易不会违背朝廷的意思,甚至……

张宪当真怀疑,也许某日朝廷挥刀相向,岳飞会不会躲避?

君要臣死,臣就必须得死?

坐以待毙?那怎么行,张宪觉得,也许得帮忙做点什么才是。

……

一场春雪笼罩了关中大地。

瑞雪兆丰年,无疑是个好兆头,来年关中的粮食产量肯定会有所增加,民生将进一步恢复。

加之河东光复,徐还的心情很不错。

雪后的东湖很美,隐约有几分西湖雪景的味道。最高兴的当属两个孩子,明月带着弟弟徐承业正在玩雪。

明月长在北地草原,对雪已经十分熟悉,年幼的徐承业则是第一次下场玩雪,兴奋劲挡都挡不住。

当一个小雪人渐渐成型时,小家伙高兴的手舞足蹈,立足不稳一下子坐倒在湿滑的雪地里。

明月是个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