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七章 西湖歌舞几时休(1 / 2)

第四七七章西湖歌舞几时休

当日朝会,徐还告假,是后来才听说萧百发的激烈言辞。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印象里,这位兄弟的长处是箭法,百步穿杨,百发百,几时言辞也这般犀利了?

也不知是谁教的,这些说辞一定是南下之前,契丹人已经商量好的。

挤兑!

核心其实两个字。

所谓伯侄之国乃权宜之计,只是个给宋国个台阶,若非如此,岂非宋国自甘堕落,向宋国称臣?

契丹人都忍受不了,宋国焉能如此?同样是破国之仇,你赵构的爹娘兄弟亲眷几千人,还在北方受苦呢,你怎么可以向宋国低头呢?

这通挤兑,赵构的心里估计很不是滋味,然后在道出唇亡齿寒的局面。

该说的都说了,但赵构能否听得进去可真未必了。

朝堂之,赵构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轻飘飘地说要从长计议,暂时没有下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宋朝野不会不懂,只是朝野君臣鸵鸟心态严重,以为只要低着头,不招惹,能置身事外。

根本不去想后续,眼从来只有近忧虑,并无远虑,什么未雨绸缪。

尽管萧百发在朝堂一番挤兑,但能否奏效当真很难说,赵构很大可能会当缩头乌龟,但徐还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

……

澜院正式落成之后,已经吸引了不少学子,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原本澜讲坛的基础,又升级出了一个澜论坛,用以辩论学问或者时政问题。

萧百发在朝堂的一番言论传出后,便成了澜论坛这个月的辩论主题——是否应该救援契丹?

论坛之,江南生学子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唇亡齿寒,复土雪耻之类的,但换个地方说,换个说法之后,影响和声势全然不同。

院之,生学子们引经据典,挖出了很多前朝例子,分析出一件事。如果不及时出兵,等金国灭了契丹,兵锋该南下了。

甚至有人道出,所谓绍兴和议是金国人的计策,意图借此离间宋辽。

还有关于绍兴和议,民间本来有所不满,萧百发一番挤兑之后,再度激化,生们纷纷表示不满。

如果是卧薪尝胆的权宜之计倒是可以接受,否则是卖国求荣,耻大辱。

情绪在不断酝酿,从澜院开始,整个江南院,乃至太学都群情耸动,舆论已经沸腾到了顶点。

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一首诗瞬间传遍整个临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错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不详,从何处传出也已无从考证,反正数日之内传遍了整个临安,人人皆知。

但凡是读人,都能听出其的讽刺意味,杀伤力自然也不言而喻。

到了这个地步,大宋朝廷自然不敢再无动于衷。

皇宫之,赵构看着誊抄的诗,面色铁青,也有些火辣辣的。

再这样下去,自己可能要被打昏君的烙印了。

昏君!

也许某些行为确实是这样,但赵构本人其实较拒绝,他本质还是想要做个——有为之君。

鼎沸的舆论让他不得不正视局势,金国亡我之心不死,眼下虽然没有过黄河,但将来……

一纸和约如何能约束那些虎狼之辈?

契丹人其实说的也没错,与其到时候独木南支,倒是不如……

赵构有些动摇了,思来想去他召来了秦桧。

临安最近的风言风语,秦桧自然了如指掌,尤其是那首诗,简直是用心歹毒,诛心啦!

此时绝不是自发而起的,背后一定有人推波助澜。

澜院掺和其,那徐还清白不了,他这么做事想要做什么?单纯地为了帮助契丹人,还是另有所图。

秦桧暂时还不清楚,但有个原则是决不能放徐还离开临安。

只要他在临安,哪怕是条龙,也是困于浅滩。

还有是救援契丹的事情,也不能答应,完颜挞懒那边可来了信,要求他务必阻止此事,不能不办。

来到皇宫时,赵构表达出来的态度让秦桧有些错愕。

官家竟然有所意动,竟然要救援契丹?这还是原来那个赵构吗?

秦桧第一次觉得,赵构并不完全是个糊涂虫,也敏锐地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这个昏君。

“官家,唇亡齿寒,重点还是牙齿。契丹人的死活其实与大宋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云有失,危险的是陕北,是府、麟、乃至延安府等州县。”

秦桧不疾不徐道:“大宋的疆土自然要全力守卫,只不过凡事要有轻重缓解。

契丹少说能支撑数月至半年,倒是即便金军大获全胜,想必也是强弩之末,战损不少,还能有多大威胁?

况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