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传说中的换地权益书(2 / 3)

府就发给他们甲种换地权益书作为凭据,等到政.府那边的手续办好了之后,甲种换地权益书就会进一步生效,调换成为乙种换地权益书。

这时候的乙种换地权益书,就是可以拿来要求政.府给自己一块土地的凭证了。

比如说,政.府在新界有一块土地要卖,但是你恰好有这么大面积的乙种换地权益书,那你就可以去手里的乙种换地权益书跟政.府申请,这块土地你就别卖了,直接补偿给我吧!

政.府一看这的确是自己发下来的换地凭据,那肯定就会认账,任凭别的开发商怎么垂涎这块土地,怎么出高价,那都是要优先给乙种换地权益书的持有人的这一点,在政.府方面是默认的规矩,轻易不能打破,否则以后谁敢相信你?是你说了以后还我一块更好的土地的,我现在来拿了,你却不认账了?

可是!

通常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一般情况下,征收农用地与批租建设用地的兑换比例是5:2;征用的建筑用地的话,赔偿自然是1:1。

也就是说,政.府征收农民5000平方的农业用地,那么给他的可以做建筑用地的乙种换地权益书就是2000方。

政.府想要拍卖的土地,动辄几万方起,十几万方都不在话下,哪个农民手里有那么多的乙种换地权益书?

根本不可能嘛!

可是一个农民的不行,我十个农民的、一百个农民的、一千个农民的乙种换地权益书应该就行了吧?

因此,许多地产商就想到了这一块儿,从70年代开始就有房地产商不断的购买起了乙种换地权益书,特别是在80年代初的房地产火爆开始,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就花更大的手笔,收起了农民们手里的乙种换地权益书。

有些报告说起,70年代初的时候,几大地产公司就大规模疯狂的收购乙种换地权益书。

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第一个,70年代,所谓的新鸿基、恒基兆业、南丰地产等等公司,根本还才刚刚发展起来呢,就几千万、一两亿的价值,可用现金根本不多,你来跟我解释一下,这么点钱拿去购买,称得上叫做“疯狂”和“大规模”的收购吗?

况且,由于乙种换地权益书只是在新界发出的,也只能在新界使用,所以就算有人想到过这个事情,但是70年代初,油麻地、尖沙咀、旺角、九龙、中环、上环等等区域,那么多便宜的土地等待开发,我来你新界囤地干什么?

完全的浪费资源和浪费精力!

也就是在这两年,当市区的房价越来越贵,房地产商人们手里的钱财越来越多之后,他们才开始慢慢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乙种换地权益书上面,才开始了陆陆续续的收购。

其中最厉害最坚定的就是李照基李四叔。

恒基兆业作为地产四大家之中,发家最晚的公司,但却后来居上,李照基凭借着恒基兆业直接排名香江富豪榜第二,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市区一层一层的收购老旧房子的产权,累计起来完整收购之后,就拆.迁这栋大楼,重新修建更高更好的大楼。

为了干好这个事情,李照基专门派人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聚居区去收购他们的房产,因为那些人基本上都不回香江了,遇到有价钱合适的也就卖了他们不大了解香江日新月异的环境,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比市场价格低。

李照基因此累计了大量的房产证,到时候是自己修建还是卖给政.府的拆.迁,他都能大赚一笔。

二就是在新界大肆囤积乙种换地权益书了,恒基兆业在新界的发展是房地产四大家第一的,往往他们能拿到最好的土地,原因就在于这个乙种换地权益书的优先权上面。

只不过,李照基的恒基兆业要等到差不多2年之后才上市,而等到那个时候,李照基才会加大收购乙种换地权益书的力度。

由此也可以明白,其实在1979年的现在,是没有多少人真正能够下决心花大力气去收购乙种换地权益书的。

相对于新界农民们手里的存货来说,地产商们收购的,不过是小部分而已。

殷俊看过一个资料,在80年之前,农民们手中还有大量的乙种换地权益书,数量超过了数千万平方英尺之多!

不是说地产商们不愿意收购,实在是农民又不是傻子,明知道这个是赚钱的东西,怎么可能贱价卖出去?

一方面是农民们不断的在涨价,另一方面是确实一时半刻又看不到开发新界的希望,所以地产商们都没有多大的决心去收购。

也只有李照基把恒基伟业弄上市了之后,手里有了充足的钱,才会大胆的高价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然后就成就了他在这方面的最大成就。

殷俊是读过李照基请人给自己写的传记的人,所以在现在的香江,没有人比他更能知道乙种换地权益书的威力,和它之后代表的那些如同黄金一样昂贵的土地的价值。

之前是殷俊没有钱来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