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章(1 / 3)

刘鑫倒是非常好奇,是那位人才值得赵忠专门派自己的弟弟赵延去挖墙角,最后还惹得刘宽这个老好人跑到汉灵帝这里来告状。

所以,刘鑫开口问毕岚道,“毕常侍,话说这被挖的墙角,到底是那位人物呢?”

毕岚呵呵一笑,开口说道:“那位被挖的墙角,名叫傅南容,傅燮。”

刘鑫眉头一挑,这才想起来了这个傅燮是谁,确切的说,刘鑫之所以认识傅燮,其实是因为傅燮的祖先傅介子。

在西汉年间,也就是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当时的楼兰国王病死,匈奴便急送楼兰国的质子(充当人质的王子,秦始皇当年也是)安归回国继承王位,安归因此更加倾向于匈奴,选择与汉朝为敌,先后偷袭杀死了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安乐、安忠、遂成等人,又杀害大宛、安息等西域国家派到汉朝的使者,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因此断绝,不久之后,楼兰国与和龟兹国贵族一起攻杀汉朝派驻轮台的屯田校尉赖丹。

元凤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8年),傅介子上书朝廷,自愿出使大宛,汉昭帝便让他在路过楼兰国和龟兹国的时候,顺路去谴责两国国王背叛汉朝,杀害汉朝官员和使者的行为。

于是乎,傅介子率领随行将士来到楼兰国,设计在宴会上刺杀了楼兰王安归,另立偏向于汉朝的王子、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并且安抚楼兰国居民,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归朝之后,傅介子因功被封为义阳侯。

而这位被称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传奇英雄傅介子,便是傅燮的先祖,刘鑫便是在查阅傅介子的资料时,知道了傅燮。

傅燮出身于灵州(实际上只是一个县城而不是一个州)望族,所以傅燮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启蒙老师便是性格宽厚、政绩显赫、但是受到宦官排挤的汉朝太尉刘宽。

而傅燮与其他文士的画风有些不一样,长得非常魁梧,“身长八尺,而有威容”。

而傅燮他本来是字幼起,而后才改字为南容,因为傅燮决心要学习孔子的门生南宫子容高洁的品行,后来傅燮被举为孝廉,出仕为官,而举荐傅燮的伯乐就是北地郡的太守范津,而这范津字文渊,南阳人,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好官,作为范津选出来的少年英才傅燮,在准备前往洛阳城内做官的时候,却决定为刚刚病逝的范津弃官守丧三年,以报答范津的知遇之恩,从此作为北地郡灵州贤士傅燮,便为天下人所知。

东汉后期,也就是汉灵帝时期,朝廷腐败,以赵忠、张让为代表的十常侍把持朝政,汉灵帝完全依靠宦官,汉灵帝甚至荒唐地说道:“张常侍(张让)是我的父亲,赵常侍(赵忠)是我的母亲。”,而这时的傅燮是一位正直干敢言的文士,虽然没能在官场上抨击十常侍,但是他一向反对宦官专权,发表了不少著作来针对十常侍。

到了汉灵帝的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时任北地郡太守的是名将皇甫规之侄、军官中的实力人物皇甫嵩,皇甫嵩久闻本郡名士傅燮的大名,于是便选用傅燮担任自己的护军司马,傅燮这也算是第一次出仕为官了。

傅燮在家乡看到了难民地颠沛流离的惨状,又听说朝中发生的突然事件,侍中向栩、郎中张钧都因为劝阻汉灵帝罢免宦官而被宦官害死,甚至还逼死了当时宫中少有正直的宦官——吕强(东汉末期最后的一个好宦官,字汉盛,成皋人,少年是为小黄门,之后迁中常侍,在汉灵帝时期被封为都乡侯,吕强却推辞而不就,在黄巾起义之前便上书请求汉灵帝斥奸佞,任忠良,薄赋敛,厚农桑,开言路,汉灵帝虽然知道吕强之忠而不能用,而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吕强又建言应赦党人,诛杀贪官,考核地方官吏是否称职,因此惹得十常侍们大为恐惧,毕竟很多地方贪官都是十常侍们的亲戚朋友,所以惹得十常侍们纷纷征还子弟在州郡为官者,最后中常侍赵忠,张让等人诬奏吕强的兄弟为官贪浊,逼得汉灵帝派人拘捕,最后吕强忿而自杀),傅燮非常愤怒,就大胆上书汉灵帝,指出黄巾起义爆发原因在于宫中宦官,痛斥宦官专权的弊端,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的祸害不在外,在内。”,“正是由于朝廷宦官专权,忠臣不得重用,所以引起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发生。”

傅燮诚恳地劝告汉灵帝不要听信宦官的谗言,而要限制和打击宦官势力,傅燮还说:“少用其言,国之福也。”,汉灵帝心里也明白傅燮上书说的都是忠言,但是碍于十常侍们的势力,因此汉灵帝既不对傅燮加罪,但是对于他的功劳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加封,只派傅燮担任安定郡的一个武官都尉而已。

到了中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87年),傅燮被汉灵帝任命为议郎(类似于皇帝的顾问,有参加朝政的权利),成为了朝廷重臣,并且就在这时,陇右军阀边章、韩遂借羌人起义之机反叛朝廷,就在国家为难之时,朝廷中的大汉三公,司徒崔烈竟然上书皇帝,提出了放弃凉州的主张,而傅燮却认为凉州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要道,在军事战略当年特别重要,绝对不可以轻易放弃,就在汉灵帝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