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琼原本是想找机会投靠何进的,但是现在,他更想投奔的对象换成了刘鑫。
首先,因为刘鑫现在声名鹊起,很多人都十分佩服刘鑫的能力,而且在刚刚的偷听中淳于琼得知,刘鑫很有信心重新获得王室身份,并且有机会出任益州刺史,甚至益州牧一职。
淳于琼也是清楚益州的地理形式,虽然益州地形复杂,偏安一隅,但是益州的经济条件非常不错,甚至在大汉各大州中位列前茅,而且天高皇帝远,哪怕是益州刺史都拥有着不小的权利,以当今圣上的性格,只要每年的赋税给够了,汉灵帝几乎不会过问州郡的具体事务。
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益州是割地封王的最好地点。
当然了,淳于琼还不知道刘鑫的具体想法,但是并不影响淳于琼投靠刘鑫的想法,虽然就算是益州牧,也没有大将军那般位高权重,但是自己的发展效率却会更高,自己的名声也会越来越好——淳于琼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
因为益州虽然群山环绕,但是也属于边疆地区,益州地区的异族数量众多,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益州地区的异族并不像并州幽州等地的异族那般猖狂好战,也不如幽州并州的异族那般团结,几乎就是一个个小部落各自为战。
因为益州地区的异族,虽然结成了所谓的大型联盟部落,但是这大型联盟部落的结构极为松散,对成员的约束力几乎没有,再加上内部各种矛盾从不间断,因此几乎组织不起一场大规模战斗,所以在益州发生的叛乱,几乎都是某个部落引起,然后一两个相熟的部落响应起兵,人数几乎不会超过一万人,甚至连五千人的都很少,不想幽州并州那边的异族动乱,基本上都是数万人的规模。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刘鑫提前阻止了板楯蛮之乱,否则等板楯蛮之乱彻底爆发,那益州地区的异族部落纷纷起兵,淳于琼就不会这样想了。
不过在这个年代,武将晋升的最快途径便是获得战功,而战功又大致分为两种,那就对外战功与对内战功。cad1();
顾名思义,队内战功说白了就是平定内乱,这样的战功含金量很低,毕竟敌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武器装备都非常有限,甚至说根本没有,所以这些敌人战斗力并不高,因此就算是淳于琼击败了五倍于自身的敌人,也被有些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所以最后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奖赏。
而对外战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在面对异族时立下的战功,这样的战功含金量都比较高,因为汉代以来一直面临着异族的威胁,所以也一直在对外作战,汉代以来的名将几乎都曾在对外作战中立功,而如霍去病这样的神将,更是在对外作战中战功累累,所以晋升速度极快。
而且异族的军事实力普遍较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游牧异族,拥有数量庞大,实力不俗的骑兵部队,经常大规模入侵大汉,加上背靠草原,随时可以一走了之,所以面对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草原异族,大汉帝国一直都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只能重奖对外战功,以提升士气与组织度,所以在幽州并州等地的刺史,多为武将出身,都是一步步靠着对外战功才慢慢起家的,身上也兼任着各类将军的职位。
至于淳于琼为什么不去幽州并州等地发展了,原因也很简单,回报越大,风险也越大,虽然在幽州并州等地武将的晋升速度都很快,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像校尉这样的基层军官,在幽州并州等地的军队里几乎如同流水一般,不断的变换,因为战死率极高,淳于琼估摸着自己运气不好的话,说不定活不过一年,就得马革裹尸还。
而且幽州并州等地的军队,名义上还都是大汉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各自长官的军队,比如幽州的公孙瓒,凉州的董卓与马腾,他们几乎全面把持着各州的军队,只要他们一声令下,这些军队就能够直接发动叛变,这已经是默认的事实了,但是因为他们拥兵自重,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视这一个月问题。
所以幽州并州等地军队已经是自立门户了,军中的重要职位都是由各种长官的嫡系人马负责,像淳于琼这样的外来户去了根本不受待见,除非淳于琼能投董卓马腾等人。cad2();
所以说,淳于琼否定了去北方边疆抵御异族的打算,转而着眼于南方异族。
南方异族之中,淳于琼知道其中最强大的,也是最近新兴的一支异族——山越。
山越原本是百越中的一支,但是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山越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因为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然名为异族,实际上却与汉族有着说不清的关系。
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算是居于山地之上的南方土著,故亦称“山民”,而且他们还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再加上南方的铜铁众多,所以山越人自铸兵甲,武器装备好不逊色于官军。
而山越人的居住习惯是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常以山险为依托,组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武装集团,其首领基本上都自称“帅”,与大汉朝廷处于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