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小提琴协奏曲,本就是两位作曲家在年轻时候的作品,作曲技法并没有那么成熟,等回头想修改已经很难了。观众们先入为主,尤其是国内的观众以及海外的华人观众。
秦放歌拿出来就不一样,他也根据锦瑟华年乐团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的变化,但在旋律节奏上,还是维持了经典的原貌。可以说,经过他的改编之后,这《梁祝》更加完美。
小提琴协奏曲版本他并没有拿出来,真等到那天的话,比起原版,在曲式结构以及和声上,肯定也是会有更多提高的。秦放歌也想看看滕舒婷她们演出的民乐版本,在观众中的反响如何。
这次的燕京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学院为她们争取到这样好的演出机会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还是作为最后压轴戏出场。cad3();吴亦芬这样的教授消息更灵通些,也时不时的跟她们透露点情况。为确保她们出场,吴亦芬还请了学校领导先过来现场,听过她们的排练。又有秦放歌作曲的名头在,这才让领导们尽全力去争取。
现在的演出市场,哪怕是这样的国际音乐节,同样竞争激烈,或者用惨烈来形容也不为过。光是民乐团,知名度甚至是实力在她们之上都好多,而且还都是大编制的民族交响乐团,就音乐学院而言,他们民族管弦乐团都是特专业,有专门的指挥和排练场地的,论演出经验,那也是久经舞台考验,而且还出国交流过的。
更别中央民族乐团,燕京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这样的老牌民族管弦乐团了!
在这些强敌环视之下,争取到这样宝贵的演出机会,这也让滕舒婷她们越珍惜。不用吴亦芬动员,她们都会更加努力练习。
当然,选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样的大型音乐会的重要场次上,长达一个小时的《锦瑟华年》肯定不适合,那得占用别人多少时间,招多少人仇恨。就这半小时的《梁祝》,不满意的人也比比皆是,反对之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还有人举报说这次的音乐节有黑幕之类的。
可这些声音,最后无一例外的都被压了下去。
如果光是滕舒婷她们自己的话,在面对这些老牌的民乐团以及名家大师的时候,肯定底气不足!但有华夏音乐学院的老师,还有秦放歌这个最坚实的后盾在,她们就完全可以挺直腰杆。勇敢大方的用这半小时的《梁祝》,尽情展示各自的才华。
而且,售票情况也说明了一切。
国家大剧院和秦放歌合作已久,用起他的名头来,也是丝毫没有迟疑。在除开保留票外,其他门票在售票日就全部售罄。观众肯买账,一方面得益于这次的国际音乐节宣传做得好,名家大师多,还有就是林宝卿她们所组成的锦瑟华年乐团,也拥有了一定粉丝群。
更重要就是挂着大剧院官网页上,极力宣传的,“秦放歌又一优秀民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日晚上七点半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
在燕京,在国家大剧院,秦放歌的名字就是上座率的保证,而且这次的门票,比秦放歌以为亲自演出的时候,便宜了太多,最贵也就一千多一点。这也就导致在官方网站上开售当日,放出去的门票就全部卖光。
秦放歌的作品留在压轴,也能保证冲着他名头来的观众们,不至于听了一半就退场。此前也不是没生过这样的事情,这次国际音乐节上就有,场面一度也很尴尬。
吴亦芬就跟她们讲,“这也充分说明了观众和市场的选择,作曲家和演奏者们,必须拿出些创新的东西来,最起码,不要让观众听了开头就听不下去,或者是听了一半就干脆走人这样。”
秦放歌在表达了他的意愿之后,吴亦芬和龙富锦教授,以及其他女生的指导教授们,都鼓励她们在有空的时候积极创作,他们也都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给她们。不说创作《梁祝》这样的大型民乐作品,像之前《在水一方》那样的作品,她们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也不能总指望秦放歌的这些作品打天下不是?
这秦放歌的欧洲之旅,临时救火出场,也高出偌大的动静来,消息传到音乐学院之后,吴亦芬这样的教授也都替他高兴。对于他的决定,她们倒不担心,有周秀英在他身边,怎么着也不会让他吃亏的。
大家兴奋的还是他在国外的表现,依旧特别出色,征服意大利那些挑剔观众的同时,证明他这个音乐天才的名符其实。他们都是懂行的,更关注的并不是他所演唱的男高音禁区咏叹调《良辰美景》,这在国内都唱过好几回了。时至今日,那些外国人才有幸听到,心中感觉还是有些暗爽的。
教授老师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在秦放歌在此前并没有参与排练歌剧《麦克白》的情况下,仅仅只花了几个小时,就成功在舞台上,把麦克白演绎得活灵活现。
对此,国内的同行以及乐评人也都是一片赞誉声,似乎也没什么出头鸟跳出来摸黑秦放歌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尤其在罗马歌剧院现在这样不景气,上座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单凭秦放歌的名字,就在几个小时内把上座率提升到了百分之百,甚至还特别为没买到票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