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三京小学堂义务教育(2 / 3)

主宰江山 汉风雄烈 4596 字 2017-03-28

几年时间,马种改良就能有如此的成果,陈鸣是很高兴的。要知道,马种改良是一个为期很长很长的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都要二三十年。

就像原时空位面的小日本,搞了前后两个相连接的马中培育工程,每一期就是三十年。到了抗战时期,最终搞出的还是一个人高马大的‘东洋马’。

在体高与力气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可也得了一种要老命的‘娇贵病’。被土八路缴获的东洋大马就没有几匹能养得活的。那生活标准叫一个高杆。

要是放在21世纪,算是珍惜动物,说不定还能当宠物养呢。

小鬼子的马种改良不能算很成功,但也不能算失败。毕竟他们把自家比驴子都矮的土马改良成了高头大马了么。

而置身事外的来观看小鬼子历史上的马种改良工程和陈汉眼下进行的马种改良,各类细节比较一下,为什么中国短短几年里的成就就如此喜人了,那只能说是富豪和穷鬼之间的差距了。

陈汉的马种改良摊子铺得有多大啊?

光是从外国陆陆续续引进的良种公马就多达两三千匹,而小鬼子呢?明治维新后,小日本搞起的马种改良基础是多大的盘子啊?是仅仅二十六匹公马。

明治维新前一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感谢德川幕府为挽救法国养蚕业所做的贡献,曾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不识货的幕府将这些世界上顶尖一流的骑乘马全都赏赐给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维新后,这些阿拉伯马陆续被政府追回充当种马,用于改良本土矮马。

经过了近10年的改良,日本在册军马的平均体高才追赶上了蒙古马的平均身高。注意了,这是在册军马,那个时候小鬼子的在册军马能有多少?有没有陈汉这几年陆续引入的良种公马的数量多都是两说。

日本人的改良效果之所以不显著,是因为优秀马种的种群数量过少,仅仅是那26匹阿拉伯马中的公马,导致了严重的近亲繁殖。

而陈汉除了在改良军马的品质外,着手进行的马种改良还覆盖了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等。陈汉在草原上建立的马种基地都是有专门的分类的,建立专门的乘马、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各型引入的良种马配出来的混血后代都根据各自特点,充作特定用途。比如刚才说的骑兵战马,还有步兵、炮兵、辎重兵以及宪兵队中广泛使用的挽马;当然也少不了专门作马术表演和赛马的快步马,也作为高级军官及传令兵的座骑。

以这个时代从欧洲引入的挽马为例,同样一辆炮车,六匹陈汉军用挽马拉得相当吃力,而四匹欧洲挽马却能拉着炮车奔跑如飞。这就是差距!

战场上这就够要命的。

所以,陈汉的马种改良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更加重大,压力也更加重大。

因为马种改良工程并不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的。恰恰相反,一个好的开头只会让他们在后续的进程中压力更大。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展开‘升级’活动,要还是不能成功,那是不是就太笨了呢?

陈鸣足足在折子上留下了四五百字的披红,这才放下这本折子,伸手拿起了陈聪刚刚递上的折子。

“哦,宋王要搞小学堂义务教育试点工程?”

全方位的开展小学义务普及教育,那是在扯淡。中国两亿+的人口,就算这几年年年都有大批的人口向南洋、北美移民,可国内的人口始终在稳步增长,每年到点的适龄入学儿童不下三百万,整个小学堂阶段的适龄儿童超过两千万,而真正能入学的儿童连总数的15%都没有。

所以,这小学堂的义务普及教育根本不可能全方面展开,那是中国的财政根本无法负担的。

但是这个义务教育的试点工程却未尝不能真的开展。

陈聪的提议是在三京展开小学堂阶段的义务普及教育,只是南北两京+鲁山,总人口也就二百多万,这是指有三京户口的,总人数绝对不到三百万。小学堂阶段的适龄儿童,大概还不到二十五万人。而且这三个地方又是中国最最富裕的地方,权贵富商云集,儿童入学率本就是中国最高的一批城市,学校密度自然也是中国最高的地方。

义务普及教育试点工程开始之后,还完全可以就此从市面上进行慈善募捐么。这会大大减轻政府财政上的压力。

再加上办学地点可以就近选择空闲的宅邸,预计需要真正投入资金建设的校园最多就百十来座。

学堂的规模都不大,一个年级两个学班为基础,一个班五十人上下,六个年级+学前班,一个学校少的就是五六百人,多的就是七八百人,所需要的教室、办公室、后勤室等,总计二十到二十五间房屋,这投入真的是不大。

不算地皮的话,建造一所小学堂的投入都用不了2000元。而一所学校所需要的老师总数,正课副课全部算上也不过二三十人。老师的工资以100—150元/人为标准,每月4000元是足够了,而算上师生中午在学校里吃的一顿饭,每个人3元钱/月都用不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