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草原柔和阳光下,青草叶上占满水珠,在阳光下,散发出晶莹光芒。
晨风吹过,水珠在叶子上面缓缓晃动,偶尔,会有些水珠从叶子上滚落,再落到下层叶子中,与上面水珠汇合,最终,滴落在泥土里。
云霞山,位于卧马平原东面,山势不高,数十丈有余,面积却非常辽阔,山脚有河流穿过,山上面长满低矮的灌木,与茂密青草。
与苍岩山脉群山相比,云霞山孤峰有几分荒凉,却多了几分大气和厚实,是卧马平原北方山脉一部分。
昨夜,侯铭封,赵鸿儒两人率领军团匆匆抵达此地,来不及休息,赵鸿儒命令铁甲步兵修建营盘,顺便派人探查云霞山地势,从而做出合理防御。
此行按照林枫计划,只需带少许粮草,在云霞山坚守五至十日,吸引塞外骑兵主力后,各路燕军从四面八方集结,从而全歼塞外骑兵。
然而,整顿军马时,林枫却临时改变计划,他的想法很完美,奈何战场局势千变万化,任何小差错,都会改变和影响战事发展,所以,临行前,专门增派了粮食。
赵鸿儒理解林枫内心担心,十余万军队深入草原,漫漫原野中,人生地不熟,若部署中的任何环节发生意外,这支燕国最精锐部队将会变成孤军,极有可能全军覆灭。
作为领兵将领之一,他清楚林枫良苦用心,所以,即使面对塞外骑兵,部队处于守势,也要力争保全每个人的性命。
清晨,各路侦察兵相继归来,赵鸿儒详细掌握云霞山地势。
云霞山四周,有三面为土坡,唯有北面与连绵群山接壤之处,非常陡峭,崎岖,若欲从北面进攻,必须准备好锁链,铁钩之类的攀岩之物。
因为,倘若塞外骑兵从北面袭击而来,铁甲步兵将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能够轻而易举守住北面。
所以,燕军防守必须集中在东南西三个方面,也会成为燕军作战的重点地区。
大概掌握云霞山地势,赵鸿儒快速做出决定,临战之前,必须在云霞山中修建出强大防线,从而阻挡塞外骑兵。
这场战争从开始就决定铁甲步兵必须处于守势,依托云霞山地势,对抗四面八方集结而来塞外骑兵。
意味着,防御工事修建的强大,对塞外骑兵造成的伤害越大,铁甲步兵伤亡越他们坚守的事情越长,越可能给主力军团争取机会,从而全部歼灭塞外骑兵。
很快赵鸿儒根据铁甲步兵数量,及云霞山地势,心中大概有了主力,决定在数十丈高的云霞山,连续修建四道防线,从而有效阻击对手。
第一道防线,设立在距离云霞山两里之处,设置大量陷马坑,绊马索,砍掉山中灌木,树皮拧成绳索,树干削尖形成长枪,构成连环箭阵,力争有效打击对方前锋骑兵。
从而大量杀伤塞外骑兵,给对方心理造成震撼,减少对方攻山士气,从而减少铁甲步兵压力。
第二道防线,设立在云霞山山脚之处,利用山中石块,在山下垒出环形工事,工事之后,利用随身携带的斩马刀挖出一人深沟壑,若战马越过工事,巨大落差会让措手不及的骑兵,连人带马全部折在沟壑中。
同时,在两百步开外山坡上,修建简单防御,为铁甲步兵提供藏身之地,待对方军马折损在沟壑中后,铁甲步兵迅速射杀对方。
赵鸿儒计划,将此处变成塞外骑兵坟墓,在这里,至少要抹杀对方七八万,因此,第二道防线,修建的非常陡峭,充满杀机。
第三道防线,设置在半山腰中,也是四道工事中,最为牢固,最为宏伟的工事,整个工事全部由巨石形成,各巨石之间留有缝隙,恰好可保证步兵安防连弩,无需露面,从而也能射杀对方,保证士卒人身伤亡。
工事之后,继续形成工事,保证步兵不敌对方骑兵,或者联军骑兵数量太多,从向山上,修建工事的巨石便能够变成杀人利器,铁甲步兵也能迅速彻底到第二道工事之后,与留守部队继续攻击联军。
毕竟,塞外骑兵若能连续破开前两道防线,将意味燕军彻底陷入被动局面,攻守之势,也将成为两军厮杀最激烈的地方。
倘若第三道防线的双层工事,依然不能阻挡联军骑兵,此刻,铁甲骑兵大量伤亡之后,将会陷入困兽之斗。
无奈之中,唯有凭借第四道防线,在云霞山山顶死守,等待燕军主力军团解救。
根据张鸿儒估计,联军骑兵顶多会带兵闯进第二道防线,之后,在第二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之间,燕军与联军会陷入胶着状态,铁甲步兵至少能够坚守十日,除非箭羽全部耗空,燕军唯有参与白刃战。
尽管赵鸿儒内心轻视塞外骑兵,但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总不会有错。
铁甲步兵如火如荼修建工事时,侯铭封派出林虎亲自带兵在山下驻守,千里转战,长途跋涉,燕军疲惫不堪,需要养精蓄锐,恢复气力,择日寻找良机与联军开战。
山上,侯铭封与林石研究完刀锋战士作战计划后,两人瞧着赵鸿儒亲自带兵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