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不可大意(2 / 2)

丧身之本。”

何进就用何太后的话道:“宫中有陛下和太后,还怕什么十常侍?难道汝等不信新帝和太后?”

“这……。”新帝是何进的外甥,太后是何进的妹妹,他们肯定不会害何进,何进不倒,百官都没事,袁绍他们也是无言以对。

何进就开始发号一连串的施令,“兵马退出皇宫,把太监和宫女都放出来,马上打扫宫中各处。马上叫百姓出门,恢复洛阳城的繁华。要放鞭炮,要敲锣打鼓,要净水泼街,迎接新帝登基!”

虽然已经获得胜利,但发生了这些事情,新帝还是马上登基的好。

于是乎,众人就行动了起来。

“子进,真有你的,又被你算中了。”曹操脸****。

袁绍头大,“子进,你就不能说错一次。说错一次,就可以斩草除根了。”

皇甫嵩、杨彪等官员,皆露出敬佩的目光。秦峰看事太准了,让他们十分钦佩。

半个时辰后,就在皇宫德阳殿,张让颤颤巍巍,扶着刘辩登上龙台,皇位就座。

何进率领百官,山呼万岁。

秦峰抬眼的时候,就看到13岁的刘辩脸色苍白,他胆怯中看着跪拜自己的百官,小手抓着张让的衣角。

秦峰一阵摇头,他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是张让这些人,学好不容易。好在,刘辩应该是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次日,新帝第一次早朝,何太后“临时称制”,也就是后世的垂帘听政。

古时女人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芈月搞出来的。

何太后称制,她颁布“诰”书,女人不叫诏书,叫诰书。首先刘辩,也就是少帝称帝后,改中平为光熹元年。加封国舅何进为弘农县侯,其爵位已经到了人臣的顶峰。

何太后又特别加封四位辅国重臣,太尉袁隗、司徒王允、司空杨彪、前将军秦峰,皆录尚书事。

秦峰这就是升官了,拥有了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决议的权利。

何太后为了加强宫中的安全,也为了执掌宫禁,就又任命弟弟何苗和秦峰为左右执金吾,其余等人皆有封赏。

升官了,秦峰应该高兴,但他眼皮一阵乱跳。让他掌握禁军,他就需要每天都来南宫溜达一圈,太后就可以随便传他,这啥意思?

退朝后,百官纷纷围了过来,“秦大人,恭喜高升,以后下官就靠您照顾了。”

曹操见状,对袁绍“幽怨”道:“呀哈,咱们的冠军侯摇身一变,就成了太后面前的红人了。”

袁绍闻言头大,刘备大耳朵一阵猛扇。

就此,何太后那真是任人唯亲,大封效忠她的臣子。

事情传到后宫里面,董太后就坐不住了。由于没有旨意,所以她还不是太皇太后,还是太后的规格。

坐不住的董太后,就秘密找张让来到她的宫里,商议道:“何进之妹,始初我抬举他,今日他孩儿即皇帝位,内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权太重,我和我的孙子将如何?”

董太后生怕何家得权后,针对她和她的孙子皇子协。这来自于按照祖制,皇子辩登基后,皇子协应该封王的。何太后没有封,这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对于张让来说,虽然他逃过一劫,但还是怕何进秋后算账。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张让也想要搞倒何氏一脉。

张让久经“斗争”,有经验,他运用董太后的身份地位,就出了一个主意,道:“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掌握军权,重用臣等,大事可图矣。”

董太后得了主意,大喜。次日,何太后没有临朝,董太后反而设朝。

“万岁万万岁……。”

“千岁千千岁……。”

何进看到董太后临朝,就有了不祥的预感。

果不其然,张让拂尘一甩,就开始念“诰”书,“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共预朝政。”

何进他们当时就愣住了。

斗争又开始了。

秦峰满脸无奈,他深知,从此是消停不下来了。

秦峰身在历史中,本身就是一种变数,多指影响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各种超出历史范畴的事情发生。在历史中待得越久,他就越是警惕。历史绝不会如同想象中那样顺利的进行。一不留神,就是前功尽弃。

所以面对任何历史事件,他决不能有丝毫大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