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祭祀英魂(1 / 2)

贞观帝师 石肆 2338 字 2017-01-11

时节已经是泛起秋凉,又方才停罢一场秋雨,到处都是一番萧索和清冷的意味。

清早出门,一阵夹杂着湿气的秋风吹过,卷起落叶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不由自主的缩了缩脖子。

却正是个昏辉残霞,老树寒鸦,飞鸿影下。

城中百姓早早的往长安城外过去。早在前几日,城中就张贴了皇榜,昭告了百姓,今日皇帝要亲赴军校英魂祠拜祭当年辽东之汉家亡魂,愿与百姓共祭之。

今日正是时候。

辽东,那是百姓心目中的一道旧伤了。

前些年,敢问关中之地,谁家没有个男丁,被征兵入伍之后,就没再回来过的?

甚至于当年的那首反诗,许多人都仍记在心里,还没忘记呐!

左右备身府的将士,拱卫着皇帝的銮驾,从皇宫中出来,往长安城外而去了。

没有清街,长安城中百姓随行,万人空巷。

军校门外,已经面容已经颇显老态的李靖,眼中却精神抖擞。站得仍旧挺拔,身侧站着夏鸿升和马周,身后则是如同标枪直刺大地一般站立着的军校学员。

“贤侄,你准备的那些东西,可都安排好了?”李靖低声向夏鸿升问道。

“小侄已然检查了许多遍,一切妥当。”夏鸿升点了点头。

二人话音刚落,远处便看到了皇帝的銮驾。

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声雄浑高亢的呼喊:“圣人至!”

李靖整理衣冠,率先而去,夏鸿升与马周紧随其后,往前迎了过去。

走到近前郑重行礼,李世民让他们免礼之后,走了下来,换做步行。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夏鸿升,夏鸿升看到了他眼神里那询问的意思,微微点了点头。

李世民亦点点头,然后迈开步子,朝着军校里面走去。

军校大门敞开,随行的文臣武将,护卫的将士,长安的百姓,皆随之进入了军校。

英魂祠前,面积巨大的英雄广场上,很快,就已经整整齐齐的站满了人。百姓们被军校的学员引导着,亦整齐的站成了方阵。

巨大高耸的大唐英雄纪念碑,如同一杆直刺苍穹的利箭,周围再也没有比它更高的建筑了,更显得高耸入云,格外显眼。

李世民,李勣,还有夏鸿升,三人缓缓的走上了纪念碑下的台阶上面。

三人相视看看,夏鸿升先前一步,拿起了铜皮作的喇叭形状,聊胜于无的简陋“扩音器”来,提足一口气,然后沉声说道:“二十二年前,炀帝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又责高句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不肯入朝,下令东征。然炀帝无能,军令不行,后军不至,致使兵败辽东,数十万汉家儿郎,尽成枯骨。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说罢,夏鸿升暂且停顿了下来。底下鸦雀无声,针落可闻。不拘是百姓还是将士,皆面露戚色,神情悲粲。

“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将士一百三十万,民夫二倍之。第二次,将士六十余万,民夫亦六十余万。第三次,将士百万,民夫无数……三次征伐,将士身死辽东者,数十万计,而民夫身死路途者,无数!”夏鸿升顿了顿,又继续说道:“曾有大唐行商,至于高句丽。见沿路沿江有山者,巍巍森然,阴气逼人。纵炎炎夏日亦觉酷寒,虽朗朗乾坤亦闻鬼哭。问之。乃傲然对曰:此虽高句丽之山,却为汉人之所筑。其高句丽人道:前隋炀帝无道,三伐高句丽,死者百万,具收其头颅,筑为京观。见风走沙去,其下白骨森森,绵延不绝,尽是我汉家儿郎之头颅,如今已成他乡之枯骨啊!那京观之下,枯骨之中,可有尔等父子兄弟,可有尔等手足同袍?!”

“有!”下面的将士,还有百姓之中,不少人禁不住高声应和起来。

“高句丽人,竟将我们的父子兄弟,将我们的手足同袍,筑作白骨京观,以为炫耀。可怜我汉家儿郎,生不得凯旋回还,死不得入土为安!”夏鸿升高声呼号道:“我恨呐!”

此言一出,顿时下面便有人眼中泛泪了。

“二十二年了!”夏鸿升继续喊道:“二十二年!今日,有一批当年将士的尸骨,被朝廷破除万难,给带回了家!”

下面顿时哗然,人们纷纷四下寻找起来。

“这些人,已经不知道他们生前的名字了,可能叫赵大,也可能叫王二,现如今,都不知道了。”夏鸿升继续说道:“可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家儿郎!今日,他们等了二十二年,中原的亲人们,终于还是将他们接回来了!”

言罢,只听得一阵鼓号齐鸣,哀乐忽而响起,却见从一旁突然走出了一线队伍来。

那队伍排成整齐的一线,身上穿着齐整的军装。整他们每个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