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罕这一趟从拜占庭回来,带回来了夏鸿升最想要的东西。
说是书籍,其实主要都还是羊皮卷或是羊皮手书的这种新式,因为眼下的欧洲还没有印刷术。所以要找到这些抄本十分不容易,能找到一千多本,可见阿尔罕也的确是在拜占庭费了一番大功夫了。
夏鸿升自己,是根本看不懂这些东西的,那些书籍上面多为希腊语,另外还有少数的拉丁文,夏鸿升根本不认识,只能依靠阿尔罕找来的翻译人员。
阿尔罕找来的翻译并不多,只有区区三人。倒不是阿尔罕不用心,只是这些翻译人员极不好找到。因为既懂的汉语,又懂得希腊语的人多为这些胡商,忙着挣钱的胡商哪里会有心思去坐下来翻译书本?而且,这些胡商其实文化程度并不高,让他们翻译出来,效果会很差。
但是也没有办法,夏鸿升眼下只能这么着了。
夏鸿升将那些羊皮卷和手书抄本都运送到了印刷厂中,好生存放了起来,让那三个翻译就在印刷术立刻开始着手将这些书籍上面的东西翻译成为汉语,然后再在翻译之后的基础上加以文笔的润色,之后才能进行刊印。
最好的还是能有一批原本就文章写的很好的读书人,又会希腊语,如此一来,翻译起来就要好多了。可惜,这种人太难找了。
不如去忽悠忽悠王玄策?夏鸿升挠了挠头,反正日后也是想让他到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那一块儿周旋的,不如让他提前先学了那些语言?
十年之后,就是波斯被大食逼迫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了,按照历史,波斯会派出末代王子不远万里向大唐称臣求援,而李世民则因为波斯太远,而拒绝出兵帮忙。后来波斯称臣,波斯王子入长安,高宗册封右威卫将军。却也未曾插手。不能说这个决策不对,因为历史上那个时候的大唐虽然强大,但是将军队派驻到如此之远的地方进行超远距离作战,是没有那个能力和条件的。换做是谁。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会出兵帮助波斯的,即便它在怎样富饶。大食扩张,灭掉波斯之后,继续东进,同大唐在中亚地区争夺利益。历史上。大唐与大食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对抗,体现在怛罗斯之战。其正值在唐玄宗统治晚期之时,大唐军队与大食军队的那一场兵锋交战,以大败收场。那个时候,大食实际上还仍旧没有能够动摇大唐在中亚的地位。但不幸的是,紧随而来的安史之乱,是大唐再也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顾及中亚,经营西域了。而尽管那一次交锋以大唐兵败而收场。但是仍旧展现出了大唐军队惊人的战斗力,以至于阿拉伯人东进的脚步就此停下在了中亚,不敢继续向东扩张。
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之间的直接碰撞,大唐军队虽然有数万之人,但其中多是附属大唐的小国之中组合起来的蕃军,真正的大唐军人人数并不多。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则至少达到二十万之多,还另有援军。且唐军深入七百里,已经在大食的地盘上面,补给和情报都处于劣势。且唐军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联军中负责外围警戒的葛逻禄部临阵背叛。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被阿拉伯援军所趁乱所袭。
由此可见,大唐军队当时的战斗力仍旧相当高,若无安史之乱。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仍旧可以匹敌,而阿拉伯帝国能否撼动大唐的中亚地区的霸权,也未曾可知。实际上,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
然而无论怎么说,败了就是败了,安史之乱也已成史实,大唐终究走上了盛极而衰的没落,丧失了对中亚的控制权。
可以说,没有波斯的败亡,就没有大食的崛起。
对于大唐来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波斯不好不坏,不胜不败,大食一家独大,其他的中亚小国以波斯为首对抗阿拉伯人的入侵,乱战个几十年,上演一场中亚的战国时代。
而大唐就可以一边经营西域,将西域之地彻底的大唐化,一边坐收渔翁之利,大法战争财,然后在他们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再以西域为基地,用风卷残云之势介入其中,占据中亚。
这正是王玄策的用武之地。
有此决定,夏鸿升便立刻铺开一张纸来,拿炭笔在上面开始勾勒地图。
不是吹牛,夏鸿升对自己画地图的本事还是相当自信的。高中的时候读的文科,地理老师画地图根本不用看,直接粉笔就在黑板上画,跟书本上的地图连个弯弯都不差,引得大家以为神技,纷纷练习画地图,以期自己也能够画到这样的地步,好出去庄博一。夏鸿升文综学的很不错,弥补了数学和英语的短板。地理不差,后来教学的时候还用这个本事在教地理的老师面前显摆过。
这个世界很大,大唐其实很小。
用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种种知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