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
这个地名对于所有的蜀人而言都是如雷贯耳,尽管蜀国许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亲临五丈原看上一眼,但这丝毫没有防碍五丈原在蜀地的知名度。
因为这里是诸葛亮的星殒之地。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这里病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名相在这里殒落,五丈原成为了蜀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之地。
正因为如此,原本寂寂无名的五丈原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如果不是诸葛亮殒落于此,五丈原终究不过是黄土高原上一块丝毫不令人起眼的原台。
因为对于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而言,五丈原实在是太平凡太普通了,如果一定要说五丈原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此地北临渭水,南靠秦岭,是关陇大道上的一处必经之地,尤其是这里通往陈仓,是西进的必由之处。当年诸葛亮北出斜谷,就是屯兵于五丈原,隔着渭水与司马懿遥遥对峙,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里算得上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刘胤是怀着特殊的感情踏上这片土地的,虽然自己穿越在这个坑爹的年代,与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失之交臂,但这丝毫没有防碍刘胤对诸葛亮的缅怀和崇敬。诸葛有忠,托孤受命,肝胆相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有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之间强虏灰习烟灭;诸葛有才,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满腹经伦,经天纬地;诸葛有功,治国有分,治军有法,蜀汉偏安一隅独享四十年安宁,盖诸葛之功也。也难怪后人有诗赞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国而后第一人。”
在后世,诸葛亮几乎是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在漫漫五千人的历史长河中,有幸担任宰相一职的,有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真正留下姓名,留下功绩的,却只有廖廖少数人而已,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璀灿最夺目的一位,千古第一相,乃是实至名归。
山风习习,五丈原还是那片五丈原,空寂无人的原台之上,往昔的金戈铁马早已是湮灭无踪,曾经的鼓角铮鸣也侧耳难闻,只有厚重的黄土似乎还承载着三十年前的记忆,山风低语,流水轻诉,仿佛在讲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刘胤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往昔如烟云一般,尽管诸葛亮在此身殒而令五丈原名噪于世,但五丈原的山依然高高矗立,五丈原的水依然静静流淌,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而今天,沉寂了三十年的五丈原,必定会再次地名扬于世。
因为刘胤将围城打援的地点,设在了五丈原。
选择五丈原为打援地点,并不是因为刘胤对诸葛亮怀有什么深厚的感情,而是五丈原这个地方,太适合打伏击了,尤其是最擅长骑兵的冲击,五丈原北濒渭水,南面紧靠着棋盘山,中间是宽约三四里的通道,一片坦途,非常适合骑兵的冲击作战。
而五丈原是魏军西援陈仓的必经要道,想要救援陈仓,几乎没有第二个选择。
坦白来讲,一万魏军守御的陈仓或许对别人有影响,但对刘胤而言,丝毫没有什么压力,攻下陈仓不过是弹指挥间的。
因为刘胤的手中,有着火药这个大杀器,陈仓城的城墙在坚固,也决计抵挡不了火药的攻击,拿下陈仓,不过是举手之劳而矣。
但刘胤没有使用火药,就是因为他暂时还不想动用这个底牌,先前在蜀地的时候,也只大规模的使用过两次,一次是在阴平道阻击邓艾之时,一次是在郪东对付陆抗,也就是说以前的火药应用,全部只运用在野战之中,在攻城作战之时,倒还是没有使用过。
火药的威力之大若非轻眼所见之人几乎不敢相信,当日在阴平道战败的魏军,几乎是全军覆灭,除了邓艾及一少部分士兵死里逃生之外,其余大部分人几乎长眠于阴平道中。而在郪东之战,虽然陆抗吃足了苦头,但他也绝不会无聊到给司马昭通风报信,告诉魏人蜀军的火药何其地了得。
到达陇西之后,刘胤就已经将火药暂时的雪藏了,除了拿来恐吓了一下姚弋康之外,并没有在战场上使用过的记录。但也仅仅就此一次,也足够姚弋康魂飞魄散的了。
因为火药还没有在攻城战上发挥过作用,所以除了刘胤之外,谁也不清楚火药在攻城战上如何使用,本能的将它给忽略了。
但刘胤清楚,攻城作战中火药起到的作用要比野战之中威力更强十倍,任何坚固的城池,在它的面前都变得不堪承受。如果刘胤将首要的目标放在攻克陈仓之上,火药便可轻而易举地轰塌陈仓的城墙,而失去了城垣的城池,陷落只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
但在刘胤的最新计划之中,陈仓也只是一个诱饵而已,陈仓的存在是必然的,如果短时间内陈仓失守,陈仓也就自然失去了救援的机会,司马望不可能为了一座已经陷落的城池而大举来犯,也许只会停留在眉县、武功一带,驻足观望,重新构筑新的防线。
这样一来,刘胤围城打援的计划很可能会流产,这当然不是刘胤所希望看到的。陈仓固然重要,但刘胤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