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五经取士,八股排名(1 / 3)

权驭大明 小黑醉酒 4792 字 2016-09-01

八月初九,乡试第一场正式开考,这意味着大明乡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按照考试的流程:

第一场考“四书”和“五经”,“四书”的考题也就是俗称的八股文;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章和表,也就是公文写作;

第三场考策论,就是考察士子的政治能力。

每场考卷考试当天下发。

由于乡试三场中第一场是八股文,故而八股文也被称做科举的敲门砖,但这并不意味着士子们只学八股,毕竟乡试还有后面两场,如果考得太糟糕的话也会被刷下来。

故而,平日里那些读书人更多的精力是花在熟读各种书籍以增加自身知识,以及遍交天下朋友以臻进个人修养上,平时的习作也多是练习拟写诏书、奏章这些公文上,而并不是八股文。

毕竟八股文只是一种科举考试的格式而已,只要自身修养和才识得以丰富那么届时自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来。

李宏宇拿到第一场的考卷一看,上面列了三道从《论语》、《中庸》和《孟子》中选的题目,以及五道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中选的题目。

“四书”之所以有三道题,是因为在乡试时并不是每门都考,通常选取三门来出题,一般是《论语》、《中庸》和《孟子》的组合,《大学》由于字数少故而考官都不喜欢从中出题。

无论是三道“四书”题还是五道“五经”题,考生不需要全部作答,只需从中各选一道答题即可。

其中“四书”题的试卷行文要按照严格的八股文的程式,答题内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违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明朝“四书”是必学的科目,但“五经”并非都要学习,士子们只需选“五经”中的一门作为自己的本经来学习即可。

因此,“五经”中就出现了热门科目和冷门科目,其中《诗经》、《尚书》、《易经》三门为热门科目,学习人数较多,而《礼记》和《春秋》为冷门科目,学习人数较少。

由于“五经”是专门之学,所以明朝就出现了一些科举世家拥有家传的经学,即经学世家,并向所在地域扩散。

例如常熟的《诗经》、余姚的《礼记》、苏州的《易经》以及会稽的《春秋》,在当时都非常有名。

“五经”既然是选学的科目,那么它就比“四书”更有自由性,往往有人因其所选本经学习不佳而更换学“五经”中其他的科目作为自己的本经。

正是因为考生们对“五经”的侧重不同,故而考生的卷子会依照其选取作答的“五经”题目进行归类,这样一来就考卷分为五类,每一类对应“五经”中的一门,然后由相应的房考,也就是批卷官进行批阅。

考虑到“五经”中的热门和冷门,每门批卷官的数量并不一样。

通常《诗经》最多,有五房批卷官;《易经》和《尚书》其次,各四房批卷官;《春秋》和《礼记》最少,各二房批卷官。

乡试排名的时候,为了照顾到学习不同“五经”科目的考生,首先从把“五经”试题中每一门作答文章最好的人挑出来,五经更占其一,这样一来就有五个人,号称“五经魁”,也就是大明乡试“五经取士”的由来。

这五人将是乡试的前五名,其中最优秀者就是乡试的解元,因为不同的“五经”文章间很难比较高下,故而这个时候就要看“四书”题目的优劣,也就是考验考生们八股文的能力。

至于五人后面的排名,则根据三场考试的综合情形来定夺,其中第一场考试的成绩,尤其是八股文所占的比重最大。

按照乡试的规定,乡试前六名可以免考接下来的由举人应试的选拔考试,直接获得前往京城考会试的资格,故而乡试前六名的争夺异常激烈。

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考生,自然奔着“五经魁”而去,一旦成为“五经魁”不仅可以在乡试中名列前茅,还能直接去京城赶考不必在参加选拔考试,同时这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以后向外人介绍身份的时候可以称“经魁”,可谓是举人中的佼佼者。

不过,如果所选本经的竞争对手太强,那么有人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第二拿手的那一经来应考。

以湖广考生为例,方云擅长《易经》,沈伯诚擅长《诗经》,杨仁孝擅长《尚书》,三人所选都可谓是当前的热门。

其实红,方云和杨仁孝都明智地避开了最热门的《诗经》,毕竟选《诗经》为本经的人最多,竞争也最为激烈,故而不如退而求其次选别的科目,以冲进“五经魁”为重。

李宏宇则无所谓,他当年在学校对“五经”的研究并没有分主次,而以前“小李宏宇”选择《易经》作为本经,按理说他应该作答《易经》的题目,不过如此一来就要跟方云正面较量。

由于方云和沈伯诚、杨仁孝在湖广生员围困武昌卫的时候帮了李宏宇,故而李宏宇不好跟三人相争,于是准备选冷门的《春秋》题目作答。

而赵欣跟李宏